浅谈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的关系

时间:2022-10-11 12:03:04

浅谈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的关系

【摘 要】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能力理论的认识,有助于指导翻译测试的设计和选材,进而有利于通过翻译测试对翻译能力进行更加有效地评估。文章论述了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之间的关系,认为对翻译能力的界定和侧重不同,翻译测试的给分标准和结构框架也不尽相同,最终对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测试;信度;效度

要做好对翻译能力的评估,首先必须认清何谓翻译能力,然后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题型表现出来,制定可测量的评分细则,并经过充分的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方可更好地保证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更准确地反映译者的翻译能力。在翻译测试中,根据所测翻译能力设计测试内容、保证其结构效度,以及在测试结束后合理公正的量化给分、规避主观因素干扰,都是众多专家学者探讨的重点。

一、翻译能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翻译能力的定义经历了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的演变,而这些观点一直围绕翻译活动中的“转换能力”进行深入描述分析,威尔斯将其称为“超能力”(supercompetence)。自然观强调翻译是人类的基本语言能力,而双语技能更是一种先天语言能力。这种观点多少受到乔姆斯基先天论的影响,译者需同时具备源语的分析能力和目标语的产出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受制于双语能力的天赋性。此派观点认为“转换能力”须基于先天双语能力,这样能最大限度排除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干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翻译能力的研究挣脱出纯语言学的框架,综合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将翻译能力分成若干要素进行研究,并认为翻译能力是可培养的,从而进入了翻译能力的要素观时期。在这一阶段,如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小组(PACTE)的六项多元能力翻译图式模型受到广泛认可,包括双语交际能力、言外能力、转换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和策略能力。在这个模型中,“转换能力”已经不再是唯一考察的要素,其他要素如心理因素、专业技术性因素都被置于同一高度。该模式在大量翻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剖析,将翻译能力这一笼统的概念做了细化分割。而Anthony Pym由繁就简,抓住翻译过程的核心特征,提出最简观,强调译文的生成与选择能力,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这一阶段,“转换能力”成为理论研究的唯一核心。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施里夫将翻译能力定义为一套认知图式,随着译者翻译经验的积累,不同翻译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种种结构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之中。当译者接收到一件新的翻译任务时,脑中的原有的记忆图式被激发,进行比对分析或新图式存储。笔者认为此派观点旨在将翻译还原描述为一种整体的认知思维活动,将“转换能力”由二维平面的理论解释升华成三维立体的空间图式,强调译者经验的积累。

综合以上各派观点,笔者认为我们既要从微观层面认识翻译能力所涵盖的具体必要因素,理清各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还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承认翻译能力也是一种认知思维能力。而所谓的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的发展途径,也可视为一种翻译能力认识论上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由简入繁,化繁为简。最新的认识论观点既立足于先天天赋的认知思维能力,又兼顾要素观时期翻译能力的各个组成成分,并坚持最简观“转换能力”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是升华了传统上对翻译能力的理论认识。但就翻译测试而言,测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从微观层面考虑翻译测试的设计和评估。在翻译测试领域里,笔者认为最具操作行性的理论指导仍然是基于要素观时期对翻译能力的种种解构,即翻译能力是由不同能力成分所构成的,而这些不同成分相互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在设计一项翻译测试时,测试翻译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的把握。

二、翻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关于翻译测试的定义众说纷纭,涵盖极广,包括测试的目的、范围、命题方法、评分、测试主体与客体的组织等。“测试”一词范指用一套测试题来评估所测对象某方面知识和能力状况的行为;“评估”同价值和数量有关,即将看法用具体的数值表达出来。翻译质量评估可以分为质性评估和量化评估,二者的区别是量化评估用数字来评价翻译质量,而质性评估可采用语言加以描述,或者就某种参照模式给出评价。翻译是一项主观性极强的语言活动,翻译能力也是一种复杂的、涉及两种语言的特殊能力,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时难以规避主观因素。而如何将主观因素转化为可测量的客观因素,甚至将主观因素的影响纳入评分的参照体系中,是翻译测试评的突破口,也是保证其信度的关键。

任何一项语言测试都必须保证其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也即信度,包括试题信度和阅卷信度两个方面。从翻译教学的角度出发,翻译测试即指用一套翻译测试题来评估所测对象的翻译能力状况,根据测试所得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自身学习水平,并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所以翻译能力的发展变化对翻译测试信度的把握有直接影响。在现阶段国内翻译测试的一套考题内,可采用的题型类型众多,以翻译测试为特色的包括改译、续写、全译和变译的题型,也有简答题,包括译文比较、分析或评论题。在选取不同题型进行测试的时候,应该注意不应只局限在体现基本语言能力的字词、语句、语段的翻译,更应注意开发检测多项翻译要素的题型,主客观兼备。阅卷信度包括阅卷人本人的一致性和阅卷人之间的一致性,其评分方法一般借鉴作文的评分法,如机械法、印象法和分析法。根据不同的语言观,评分法细则也各有侧重,如基于整体语言观的综合法和基于成分观的分析法。若所测翻译能力理论侧重转换能力,则在相应的评估翻译测试表现时可重点根据译者对此能力因素的表现给分,弱化其他因素对整体得分的影响。

就某一项测试而言,“效度”是一个整体、宽泛的概念,而翻译能力理论的发展变化对测试的“结构效度”有直接影响,因为翻译测试是否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取决于该测试应该测试哪些翻译能力和是否测试了应测的翻译能力。简言之,翻译测试所包含的题型应当体现出所测能力的考察点,如所测翻译能力侧重较为客观的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考察,则测试设计时可多偏向客观题的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若所测翻译能力重点在于策略能力的检测,则在选择测试题型和方式时尽量提供一系列实际情景翻译的材料,并为考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主观因素发挥的测试场景等等。

三、结语

翻译能力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观到认知观的演变,确立了转换能力的核心地位,深化了对翻译能力各个成分要素的内涵的认识,强调了翻译经验的积累。翻译能力理论的发展会直接影响翻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而一项测试的效度和信度也是衡量译者翻译能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

[2] 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3] 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译,2006(2).

[4] 杨志红.翻译质量量化评估:模式、趋势与启示[J].外语研究,2012(6).

[5] 李家春. 翻译测试中的能力界定与信度效度评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

[6] 李欣.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及其实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作者简介:杨益(1989- ),女,汉族,山东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论“高薪养廉”的利弊 下一篇:茵曼女装的市场营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