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2-10-10 10:13:16

浙江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浙江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和块状经济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在所举办的活动中,专业化规模展会比重逐步上升,整体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

一、浙江会展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1.展览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据调查,2004年全省各地共举办各类展览345个,几乎每天有1个。其中杭州223个、宁波39个、温州35个,分别比上年增长82.8%、18.2%、66.7%。在所举办的各类展览项目中,冠有“国际”名称的56个,占16.2%,其中杭州28个、宁波12个、温州7个,分别占其办展数的12.5%、30.7%、20%。全年举办展览面积183.23万平方米,其中杭州81.38万平方米,宁波45.37万平方米,温州15.7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2.2%、264.4%、100.3%。义乌、绍兴、台州、永康、海宁等城市37.74万平方米。展会数量、面积大幅提增,成为2004年我省会展业的最主要特点。

2.主要城市展题定位呈现差异化。从主要会展城市杭州、宁波、义乌的展会情况看,规模化路子和以城市功能定位的色彩逐步增加。杭州展题主要集中在书画艺术、教育科技和生活消费类;宁波展览项目中,经贸性展会占比较高,以轻工产品、日用消费品为主;义乌则依托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的优势,以义乌为品牌的展会逐渐增多。总体上看,目前杭州展览的展题比较集中于休闲与生活消费类,宁波相对集中于外向型较强的展会,义乌则借助连续成功举办中国小商品博览会的影响力,较好地实现了品牌延伸效应的扩张。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的专业性展会有“中国轻工博览会”、“中国纺织品博览会”、“中国塑料制品博览会”、“中国皮革博览会”等专业性展会,已逐步成为浙江会展业中的第二主力梯队。

在我省会展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会展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展会规模小,秩序差。从展览规模上看,杭州举办的223个展会中,展览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仅54个,占总数的24.2%;温州展会规模则明显过小,在举办的35个展会中,展览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就有21个,占展会总数的60%以上;与杭州、温州相比,宁波规模性展会较上年有所增加,在所举办的39个展会中,展览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有19个,占展会总数的48.7%。展会规模偏小,说明浙江会展业仍然未能走出重量不重质的怪圈,许多展会仅是凑热闹而已,对会展市场的培育总体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于会展主办主体复杂又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加上展览业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我省会展市场秩序差乱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遏制,造成了一些会议和展览水平低,组织管理混乱,鱼龙混杂的局面。

二是展馆设施落后。据最新统计,目前杭、宁、温的11个展馆可供展览面积23.7万平方米,单从总量上看,已初具规模,但从总体看,目前省内已建的展览场所大多缺乏统一布局,单体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竞争力不强,多数展馆只具备承办一些低档次、小规模的展览,不具备接办大型展会的能力,即使目前有杭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这样一个可算得上大型的会展场馆,但由于该区域周边商贸、娱乐、酒店等服务配套设施几乎是空白,导致其作为会展中心的利用率太低,只得将部分场馆作为汽车销售之用。展览场所是举办会展的先决条件之一,由于缺少专业场馆,客观上限制了与国际展览业、参展商的合作与交流,影响了展览业的规模发展。

三是与同等城市的差距正在拉大。从生产要素、腹地经济优势、旅游基础设施、法制健全透明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影响会展中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来看,与同处长三角的江苏省会城市南京比较,我省省会城市杭州在智力密集程度、基础设施、经济区位、产业集群指数等方面固然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从城市发展会展业的条件看,杭州与南京的实际差距正在拉大。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南京会展业排名从上年的全国第10位上升到第5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在管理协调方面,南京市会展办实行会展一站式服务,涵盖了市容、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集中办公,保证展会的质量与数量同步发展。杭州得天独厚的会展资源名闻全国,但由于缺乏会展专业人才,能承办高层次展会的企业屈指可数,总体市场运作能力偏弱,加上市场规范不够,大多只能举办低档次的展会,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制约了杭州会展业的发展。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我省的展会对外推介主要集中于几个传统项目,一些已处于培育当中的展项缺乏足够的宣传推介力度,致使国内外展商和卖家对我省一些极具潜力的展会了解不多,知之甚少,造成展会信息闭塞,知名度长期上不去,结果仅办成一个地区性的展览会。

二、出国参展方兴未艾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国办展在促进贸易等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浙江省出国参展数量和参展商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博览会中所占比例比上年均有所上升。据统计,全省外经贸(含贸促会)共组织参加境外展览会项目400多个,比上年增加1倍,出展摊位达到4200多个,成交额22.3亿多美元;浙江企业参加中央部办、商会、协会组织的出展摊位2000多个;企业自行参展的摊位约1000多个。三者相加,全省出国参展摊位共计7000多个,占全国的1/3。

2004年浙江省出国展览的几个特点:

1.企业参展意识强烈。随着出国参展带给企业贸易机会空间的加大,一些参展企业更愿意付高额的参展费,甚至以黑市价购买摊位参加世界顶级展览会,而对当地政府组团参加有摊位费补贴或全补贴,但名气不大的展览会则积极性不高。因而在世界顶级的展览会上,浙江省参展团组阵容庞大,有时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如五金展、汽配展、家纺展、服装展、户外休闲产品展等;另外,参展企业参展知识及参展水平提高,辨别展会的能力增强,由“政府要我出去”变为“我要出去”。

2.出国参展同“走出去”相结合。企业参展的目的由过去的找进口商型向找合作型转变,通过参展扩大出口额;同时,通过参展考察市场设立分公司和找当地市场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市场,已成为有实力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参展的另一个目的。

3.企业对开拓新兴市场心情迫切。由于欧美市场相对饱和,企业对开拓新兴市场热情高涨。企业想参加巴拿马、巴西、中东、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展览,同时对开拓非洲市场积极性很高,但又苦于找不到好的展览会。

三、浙江会展经济发展展望

今后五年要将会展业培育成为推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会展业“品牌特色”战略,除继续巩固和发展“义博会”、“消博会”、“西博会”等品牌展外,要充分借助CEPA提升服务贸易的平台和杭州即将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契机,加强与港澳会展机构的合作,同时大力整合会展资源,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集休闲商务、投资贸易、国际采购于一体的会展大区。

1.展览业机遇多于挑战。2006年至2010年,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将给浙江会展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CEPA之后,香港商贸服务业将进一步带动浙江商贸服务的发展,促进浙江市场营销以及品牌战略的开拓,同时香港也能更好地利用浙江制造业的特有优势,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局面。二是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的召开,将极大地提高浙江的国际知名度,推动杭州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三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必将在全国各地掀起发展会展旅游、争创会展旅游品牌的热潮。浙江要主动接轨和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积极开拓奥运特许商品市场做准备,借助会展业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以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四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打造一个长三角的“世博圈”,地处长三角的杭州、宁波等地,将是上海世博会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浙江省毗邻上海,且具有发展会展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有望成为发展区域性品牌展的基地。

2.加快成立展览行业协会。近年来,浙江省会展行业发展迅速,2004年杭、甬、温三地共举办展会297个,比上年增加121个,增幅69%;全省会展经营公司增加到近400家。在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法规滞后、人员素质偏低是目前浙江会展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这集中反映在国内展上。商务部虽然取消了在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主办和承办单位资格的认定,但展会项目仍是需要审批的,而一些主办单位硬是绕过这道环节,于是展会题材重复频频出现,造成资源浪费,更有甚者,办展货不对板,存在欺诈行为,对我省会展业形象已构成很大损害。因此,要抓紧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省性会展行业协会,加快制定行业规章,健全协会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增强协会的服务意识和行业自律作用,充分发挥其对本行业的协调、服务和指导功能。

3.区域性品牌展览会将成为浙江会展经济的特色。浙江省毗邻上海,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对外开放的程度等方面与国际性大都市上海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从产业集聚、港口区位、旅游资源条件上看,已具备举办国际性大型品牌展会的城市主要是杭州和宁波。从现有的各种条件来看,建设区域性品牌展将是浙江发展会展经济的重头戏。杭州要进一步做好“西博会”主题,与2006年国际休闲博览会进行对接,将休博会主题功能向西博会延伸,打响“休闲会展、商务会展”的品牌,围绕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和杭州城市性质的展示,引国外名品,聚民族精品,与上海形成合理分工,使西湖博览会真正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会展旅游活动。宁波要充分利用港口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依托宁波在服装、机械、化工、模具、汽配、五金、文具、家电等方面的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发挥“消博会”、服装节等大型展会在宁波会展业中的“领头羊”作用,把发展与宁波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展会作为新型展会的重头戏,逐步扩大国际性展会的比重。

(作者单位:浙江省对外贸易服务中心暨浙江亚太会展业发展研究所)

上一篇:亟需重视外来人口管理工作 下一篇:多方位保障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