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城市群 共建大金华

时间:2022-10-10 11:49:03

发展城市群 共建大金华

2002年以来,金华市大力实施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化”战略,通过构建大框架、培育大产业、实行大开放、优化大环境“四大举措”,城市化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2005年3月召开的金华市第五次党代会又作出了“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这一部署,我们将加快整合和做大做优区域内各中等城市和一批现代化城镇,可以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浙中城市群正在浙江大地崛起。

一、坚持规划互动,合力打造城市群发展新平台

高起点规划城市群发展蓝图。按照“以自然地形为导向、交通轴为依托、产业区为基础”的原则,从战略高度确立城市群“一轴一环”的“D”型空间布局。“一轴”就是金华、义乌、兰溪等杭金衢高速公路城市聚合轴;“一环”就是金华―――永康―――东阳沿线城镇密集环。按照这一总体构想,引导城市群更快更好发展,争取用15至20年时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

大手笔建设城市群发展框架。以共建交通圈为抓手,大力实施外通内畅工程,加快构建“八高八快十二联”的大交通格局。对外通道方面,重点规划建设8条高速公路,目前2条已建成通车,其余几条正在加紧建设;对内通道方面,围绕“半小时交通圈”目标,建设8条城际快速通道,并重点构建“三大交通网”,即中心城市到各县(市)城区的快速干道,各县(市)城区到中心镇、建制镇的快速干道,中心镇到中心村和中心镇之间的快速通道。以共建信息港为纽带,建立以金华市区为枢纽、贯通各县(市)和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传输网,形成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的多元化、大容量、共享式的信息高速公路,全力打造“浙中信息港”。同时,全力抓好城乡电网、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方位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在前几年大力度加强中心城市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和环境品位的提升,突出抓好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基地和集贸市场建设,促进各种信息要素流加速向中心城市集聚,不断提高中心城市在整个浙中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坚持产业互动,合力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从战略高度加强对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完善,着力培育区域集中、能量集聚、开发集约、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和“产业走廊”,力求形成抱团经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在搞好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开发区清理的基础上,按照“高强度投入、高密度开发、高效益产出”的要求,重点开发建设12个省级工业园区,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财政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入园开发。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工业园区开发146.7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900多家,区内企业实现销售产值和税收分别达到740.6亿元和23.6亿元。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在招商引资和主体培育上,更加突出产业的关联性、配套性和互补性,高度重视产业链龙头企业、节点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培育;在发展方向和培育重点上,更加突出传统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目前,全市已形成5亿元以上产业基地48个,其中超15亿元的22个,超30亿元的13个,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七大主导产业已初具产业集群雏形。

大力提升产业层次。主动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所建立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并连续举办工科会,每年有上百名院士专家提供的新技术、新项目为我所用。特别是2002年中科院在金华设立科技园以来,产学研联合不断向纵深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5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在科技的推动下,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全市已有国家级名牌产品4只,浙江名牌产品76只,全国驰名商标2只,省著名商标112只。

三、坚持改革互动,合力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围绕区域共建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在加大撤乡并镇、撤镇建街、撤村建居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园区管理体制和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合理扩大中心镇和园区的管理权限。正确处理市、县(市、区)之间关系,着力解决区域共建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下一步还将建立城市群建设协调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利益,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围绕要素保障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探索资源要素跨区域有偿使用机制,增强资源综合保障能力。目前,义乌市从东阳江跨县域引水已取得成功,永康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进展顺利,全市城乡联网供水、跨区域集中供水加快推进,所有城市居民都喝上了清洁的库源水,62%以上的农村居民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与此同时,积极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全面启动黄土丘陵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全市82万亩黄土丘陵将为新一轮发展提供丰富而宝贵的土地资源。

围绕深化改革强化开放倒逼机制。积极开展“学、接、建”活动,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对外接轨大上海,对内利用义乌大市场,加快产业对接、制度接轨步伐,城市群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四、坚持环境互动,合力谱写社会和谐发展新篇章

加强文化大市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围绕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五个强市”目标,整体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围绕打造高质量的发展平台,抓紧规划建设金华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体卫生设施。围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巩固基础教育大市地位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院校建设,进一步凸显“人才高地”优势。同时,广泛开展新时期“金华精神”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城市群建设的热情和力量。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巩固和深化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机关办事效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此外,还从工商登记入手,变前置审批为后置监督管理,全面推行备案登记制和告知承诺制,使市场主体准入更加方便快捷。

加强平安金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分子的同时,着重从源头上化解消除各类矛盾隐患。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土地征用、职工安置过程中,认真考虑政策的合理性和群众的认可度,旧城改造建立按照市场机制确定拆迁补偿标准的机制,土地征用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农村大病统筹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此外,切实加强工作,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市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连年增强。

加强绿色金华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市、县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母亲河”保护工作,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生态、素养”五项行动计划,加强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的监控和治理,关停并转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和“小冶炼”。全市水、气、声等主要环保指标均处于全省中上水平,一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

五、坚持城乡互动,合力开创区域统筹发展新局面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粮经结构,加快发展效益农业,重点做大做强奶牛乳品、花卉苗木等六大优势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按照生产要素集聚扩张双向流动规律,重点扶持和培育32个省、市级中心镇和100个中心村,并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工程为载体,持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城乡就业统筹。以“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5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以及“下山脱贫工程”等为抓手,积极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要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下一篇:解决“三农”:转移农民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