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保障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利益

时间:2022-04-30 02:10:16

多方位保障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利益

近年来,江北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要求,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更加注重保障农民利益,正确引导农民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农村办学体制及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等方面作了探索,促进了城乡联动发展。

一、实行土地征用区片综合价,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江北区土地征用的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至今年6月底,江北区依法征用土地达2.17万亩,超过以往征用土地的总量。为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乡镇之间征地补偿费的平衡。2003年初,江北区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土地征用补偿办法作了修改完善,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了区片综合价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对土地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发放标准,按地理位置全区划分成了两个区片:第一区片征地补偿费为每亩5.5万元,第二区片为每亩4.6万元。新的补偿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约2万元/亩。同时,明文要求征地补偿费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在实行土地征用区片综合价制度的同时,江北区出台了村级发展留用地政策,以2001年各村可转为建设用地的实有集体农用地面积为基数,土地征用时按10%的比例安排村级发展留用地。村级发展留用地可以用于发展商贸业,也可以用于发展工业(统一规划进入工业园区);可以由村直接投资开发,也可以选择留用地变现,有偿转让。留用地有偿转让的收入必须先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2005年又建立了区级农民社会保障调节基金,专门用于历史上土地征用较多,现在办理农民各项社会保障经费有缺口的村。社会保障调节基金的来源为:市统一提取的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风险资金的退回部分;区土地出让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区财政每年预算中安排的资金。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加强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土地征用后,村集体的货币资产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农民要求平分土地征用补偿款的呼声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江北区分别出台了《农村土地征用后货币资产处置的意见》和《江北区农村经济合作社改革的意见》,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即“五步走”的顺序:一是发放农民劳动力安置补助费;二是确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补助资金;三是提留若干年内(至少到2010年)集体所必需的公益金、公积金和管理费;四是提取农村基本医疗保障资金;五是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适时对农村经济合作社进行改革。“五步走”原则防止了农村集体资产发光、分光现象的发生,在考虑农民眼前利益的同时,保障了农民的长远利益。

与此同时,江北区着力构筑被征地人员的养老、医疗等保障机制。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97个村参加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率达99%,参保人数达20439人,现每月发放养老保障金379.29万元。2005年5月,又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政府补助多,按照每人每年130元的标准筹集资金,其中各级政府负担65元,村集体及个人负担65元;二是保障力度大,农民住院医疗费的报销比例45%~75%;三是扶贫力度大,对五保户、低保人员及重点优抚对象,由政府全额补助筹资费用,个人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有困难的及全年累计住院医疗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给予大病救助基金救助。现在全区已有6614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0.77%。

积极统筹城乡就业。在全区乡镇、街道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站,建立全区被征地人员情况信息平台,对被征地人员办理与城镇职工一致的失业登记证和申请就业登记证。开辟多种渠道,促进被征地人员实现就业。主要抓好“三个一批”:组织就业一批。主要由政府实施,开辟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被征地农民;鼓励企业吸纳被征地人员,对企业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每吸纳一人给予500元的经费奖励。鼓励创业一批。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的,给予城镇失业职工创业同等优惠政策。并在创业资金、场地、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市场就业一批。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设立了6个区级培训基地和5个实习基地,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免费为劳动力年龄段的被征地人员提供一项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2005年上半年,全区共培训各类人员5388人次,其中被征地人员3761人,培训后的就业率达60%;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举办劳动力供需洽谈会,为企业和被征地人员、失业人员架起联系的桥梁;全区共举办各类劳动力洽谈会8场,推出岗位9332个,近万人进场洽谈,3000多人初步达成了就业意向。

三、建设农民新型居住社区,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

高起点规划、建设。从有利于节约土地、防止出现城中村现象出发,对被征地农民拆迁安置,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拆迁、统一安置”的办法,集中建设农民新型居住社区,实现农民生活居住方式公寓化。近期,全区计划实施农民安置社区建设240多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35万平方米,在建和即将开工的有近75万平方米。在规划和建设上与城市社区接轨一步到位。如规划建设面积最大的慈湖人家社区,占地总面积95.88公顷,建筑面积67.4万平方米,配套公建服务设施有24班小学1所,9班幼儿园2所,农贸市场1个,商业用房2.4万平方米,居民活动会所和居委会用房6300平方米,绿地率达36%。

人性化安置。农民住宅的拆迁,实行调节安置的办法,以户为单位对原农民住房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下的,按“拆一赔一”进行安置,对超过250平方米的,超过部分按市场重置价格再增加100%的比例予以货币补偿。同时积极关注农村住房困难家庭,对人均不足30平方米的家庭,可按人均30平方米标准进行安置,不足部分面积,实行优惠价购买。同时根据人均30平方米标准,自愿减少安置面积的,可以按市场商品房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享受经济补偿。在安置房套型设计上,推出70+80、100+50、150等多种类型,以满足农民群众的不同需要。

城市社区化管理。居民社区,全部实行小区物业管理,配套用房建设与城市社区标准接轨,社区工作经费按城市社区的经费渠道和标准解决。原则上按300户配1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配备,社区工作者采用组织下派、公开招聘等方式落实。对原有的建制镇居委会,全部实行体制改革,全面实行管理社区化。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民入住新区后的一系列问题,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引导农民逐步向城市民居民过渡。

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建设。结合省、市“千百工程”,以全区道路、河道整治和近期内未列入农民住宅拆迁安置的村为重点,以环境保洁、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文明创建为主要内容,2004年6月以来,江北区在全区开展了城乡环境建设活动。对国道、省道、县道、镇村主要道路和河道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全部实行了动态保洁,有的镇(街道)还实行了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了农村垃圾由村统一收集、镇统一压缩、区统一清运的机制,做到日产日清。文明村、示范村的垃圾袋装率达到了100%,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了80%以上;全面清理环境污染源,新建农村公厕400余座,取缔城乡结合部“破烂王”405家。在梅林水厂水源、英雄水库水源、中心城区建成区等区域建立了面积达77平方公里的家禽禁养区;全面实施农村道路“康庄工程”,投资9200万元,建设农村公路102公里,在2005年全面完成村村通公路任务;全面开展绿化建设,以建设生态区为目标,提高绿化档次,加强绿化管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创建文明村镇、积极建设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到年底全区有50%以上的村建成村级小公园、健身小广场,71个村建有老年活动室,全区争创省级文明城区。

四、实施以区为主的农村办学体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2002年起,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以区为主的农村办学体制改革,明确城乡教育实行“五个统一”:统一制定城乡教育发展和教育布局规划;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配备学校的设施设备,城区和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音体美设备及教师的办公用具、学生的课桌椅都按统一标准配备;统一城乡教师的配备,做到编制统一、要求统一;统一城乡教师的福利待遇,由区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各类津贴,统一发放教师考核奖。在这个基础上,实行城乡学校的校长有计划的交流,鼓励城区优秀教师柔性向农村学校流动,在职称评定、先进评比上向农村教师倾斜。通过两年时间的实施,全区4所农村中心小学全部达到了省农村示范小学的标准,4所农村小学、1所农村初中通过了省农村示范性学校验收,按省一类标准配备的各类设施设备陆续装备到所有的农村中小学。2002年以来,累计投放在农村学校基建和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近6000万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迅速改善,城乡基础教育呈现均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妥善解决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从2004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贫困学生的补助,明确规定了特困家庭、低保家庭等八类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享受免费教育。目前,全区有5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全区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保持在100%。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全区公办学校共接了5800多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占全区学生的30%。大力扶持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办学,全区4所民工子弟学校也接纳了近3000名民工子弟,初步缓解了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区委政研室)

上一篇:浙江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北苑街道:努力为失地农民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