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优化教学行为的策略

时间:2022-10-10 05:05:26

高中政治课堂优化教学行为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国家重视,社会关注,学生期待,但收效甚微。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线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就能保证课堂的实效。因此,精简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一、优化课前备课,教学内容取舍得当

上好课的前提是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切合教学要求、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

1.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

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课程开发利用的依据。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揣摩课程标准的内涵,并将其物化到备课、教学环节中,是教师的基本功。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所以对于教材要灵活把握,切忌不加分析,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教材,有些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有些要放手让学生自学。比如《经济生活》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政治生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生活:有序参与”,等等。部分教师从来不看新课标的要求,教书多年而不知道这是自学的内容,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部分内容虽然在课程标准中要求不高,在教材中被印刷为楷体字,但是在实际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仍然要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因为前后知识点紧密联系着,正如树根不稳固,枝叶不茂盛一样。又如《经济生活》中关于商品的基本属性的知识,课程标准已不作要求,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浅尝辄止,不透彻分析“价值”这一概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学生对“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就无所适从。

2.结合时事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时事实例就发生在当前,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学生对此肯定不陌生。它增强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时事热点问题与教材基本知识紧密结合,力求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比如在《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题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向钱葱”等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又如在《政治生活》中结合的政府工作报告理解“政府的职能”;结合总理的两会答记者问,导出“政府的性质和宗旨”;结合案件和审计署对京沪高铁的审计,懂得政府的权力为什么必须受监督,同时通过设问导出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等等。时事实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做有心人,一定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忱,提高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优化教学设问,合理设置问题层次

在《神奇的货币》一文的教学,有一位老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时是这样提问的:货币为什么能买东西呀?它的基本职能是什么?什么叫信用卡,什么叫外汇?……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齐声叫喊,作出同一回答。这样的提问,问题本身不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从而使问题本身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另一位老师在教“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内容中,拿出奥运会吉祥物的小纪念品,然后选几名学生担当推销员的角色,看他们谁能最先打动老师的心,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推销给老师,全班学生都活跃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最终可归结为降价。随后老师变换角色,要求学生充当买者,看谁能最先从老师手中购买到吉祥物,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他们最终都将“计谋”落实在抬高纪念品的价格上。正当学生兴致勃勃时,老师及时呈现问题:“为什么两次同样是1∶4的买卖过程,却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价格变动的结果呢?”学生经讨论得出结论:供求影响价格。老师又就情景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真的会出3000元购买一件吉祥物纪念品吗?为什么?”再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决定价格的真正因素。客观的事实对比告诉我们:问题如何运用,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科学设计。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说,问题性水平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只能是徒劳无益。

三、优化教学环节,给课堂一点“留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普遍追求把每一个问题都讲得细致、透彻,不敢有丝毫的遗漏和疏忽,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弄懂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尽善尽美,结果却适得其反。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云里雾里,真正掌握的知识却寥寥无几。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停滞和活力的下降,导致学生学力的下降和学负的增加。有鉴于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课堂教学的完美并不是把问题讲得过细,以“流质食物”的形式喂给学生,而是在于给课堂留下一些“空白”点,充分信任学生能够有效“用白”,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有两堂高三政治“同课异构”二轮复习课教学环节。第一堂课教学环节是:(1)书本基础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2)注意点(即易错点、易混点);(3)主观题练习及解题指导;(4)课外开放式思考题。第二堂课教学环节是:(1)知识体系回顾;(2)高考命题特色分析;(3)高考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为背景材料、知识点综合、温馨提示,考点二把考点一的环节重复一遍。第一堂课,教学环节简化,使课堂教学更简洁,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致力于重点地方的研读,并且在最后留有一定空白,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第二堂课看似容量很大,知识综合性强,但是由于教学环节过于繁杂,部分环节存在重复。一堂课下来,学生听课费神,笔记费力,又不知重点,课后落实不易,实际效率不高。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构建、简化教学环节,留点空白,让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空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四、优化课堂语言,准确表达知识

语言是表达思维、传授知识的工具。能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能否运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是至关要的。政治课堂教学用语要准确、科学。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必须体现政治课的专业性。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使用口语,比如《经济生活》中“货币”,老师不能随便说成“钱”;企业经营的目的学生容易说成“赚钱”,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盈利”一词。如果课堂中不加以规范,到了课外巩固环节时,学生对政治主观题就会以生活用语方式作答。其次,政治课堂语言要精练。所谓语言精练,就是要求教师能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对政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科学结论的讲解力争用词准确、言简意赅、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未知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因为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负担。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语言的优化,就会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语言准确、精练对启迪学生思维、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记忆,都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干扰,增强能力,获得最佳效果。

五、优化练习设计,加强训练指导

课堂练习的选取不是随意的,只有有效地练习,才能提高课堂实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需要一定的课外作业对书本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拓展。但在布置课外作业这一问题上,我们要克服这样一个误区,即课外作业越多,学生学业成绩越好。其实,这两者没有必然的正关系。如果课外作业过多,则不但会挤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休息时间,而且会给学生的精神和思维带来沉重的负荷,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也是一种“为了你好”外衣下的野蛮伤害。所以,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可能体现作业的典型性、层次性、全面性和多样性,保证课外作业的实效。

典型性强调的是作业的针对性,能直接指向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和能力发展点,有“对症下药”和“药到病除”的功效。

层次性要求的是在作业的选编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留作业上有数量、类型、难易上的差别。

全面性要求的是作业要尽可能覆盖书本的知识点,使这些知识点能够在我们的思维中进行演练、强化和内化。但全面性又不同于面面俱到、重复反复,对于课堂上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东西,课外作业中还是应该尽量回避。

多样性要求的是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以思想政治学科为例,除习题外,还可布置阅读作业,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国内外热点新闻、人物传记等,布置参观访问、实地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布置“课后一分钟速记大比拼”等带有趣味性、竞争性的作业……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可实现知识落实、能力锻炼和情感培养的多重目标。

总之,要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风明.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2]张菊梅.刍议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J].中学教学参考,2012,(3).

[3]牟林华.让课堂“暗香”浮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11).

上一篇:对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效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