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与地理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10 03:27:44

浅谈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与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 笔者认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应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所以把所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学习的相关知识隐藏在“GEOGRAPHY”这一组字母中。学校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大舞台。地理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认识宇宙、认识地球、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将环境保护贯彻到每天的行动中去。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课堂教育 GEOGRAPHY 环保知识 课堂渗透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要想进一步达到有效地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寻求思想上的转变,并大胆创新,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充分引导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达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学校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大舞台。同学们在学校期间也是培养一个人是否形成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时期。因而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好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让学生自学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一堂课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上好新学期第一次课,可以为接下来的教与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内容安排和实施步骤上,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会给接下来的整个学期甚至将来更长时间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第一堂课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40分钟课。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新学期第一课”就以追求“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为前提、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为途径、实现“深刻准确把握课堂内容”为目标,构建出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

一、如何从第一节课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笔者认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应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所以把所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学习的相关知识隐藏在“GEOGRAPHY”这一组字母中。GEOGRAPHY就好比一组密码一样,它的每一个字母都蕴藏着许多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G:Great(神奇的、伟大的),E:Earth(地球),O:Old(古老的),G:Grow(发展、壮大的),R:Real(真实、实在),A:Anywhere(无处不在),P:People(人类的),H:Hopeful(有用的、有帮助的),Y:Yourself(你们亲自学习)

1.认知、感知地球

地球是神奇的,古老的,伟大的。

1.1G:Great(神奇的、伟大的)。同学们的第一节课都有很高的兴趣,因而这时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第一课先让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知道的神奇的、伟大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教师作适当补充,主要是通过图片展示补充。景观不要都详细介绍,挑一个侧重就行。

1.2.E:Earth(地球)。学生能介绍的自己说,教师做补充。不要让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1.3.O:Old(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在中国流行的对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概称,分别是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来源于梁启超提出的“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但与其原意并不相同。这种说法只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只能代表文明发源地的文明中心,并不规范。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同一时期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

2.认知、感知人类

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且不断发展、壮大。

G:Grow(发展、壮大的)。通过图片、数据介绍人口增长之快,城市发展壮大之快。让学生感觉到人与环境之间矛盾日益明显。

3.认知感知人对自然的影响

3.1.R:Real(真实、实在)。让学生们自己说一说他们知道的环境污染的知识,学生们很积极,都说出了很多。就问我们身边有没有环境污染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学生们都积极发言、争论,该怎样做等。最后提示大家,要让我们身边的环境优美,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教室、学校,让它们清洁、卫生,进而爱护其他的环境。

3.2.A:Anywhere(无处不在)。人类的诞生、成长和生存也都需要大自然的存在。没有了大自然,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下去,整个人类文明也将烟消云散。正因为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人类有理由对环境施加正面影响。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人类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4.认知感知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作出的努力

4.1.P:People(人类的)。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环保主义者。保护大自然的呼声耳听能熟,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也是司空见惯。比如:1:黄河千年泛滥成灾,是人类不断改造、修护,才制止了环境的恶化;2:长江三峡,高峰出平湖,世纪壮举,化水灾为水利;3:三北防护林,抵挡风沙,绿化沙漠;4:澳大利亚蜣螂的引入,净化环境;5:人类改良土壤,创造了新品种;6:人工降雨,改善气候环境;7:建立自然保护区;8:建立种质库,保护稀有濒危物种;9:退耕还林还草;10:消灭有害物种,减少疾病传播

4.2.H:Hopeful(有用的、有帮助的)。让学生提建议如何能做环保小卫士,建议如下:1:节约用水;2:用肥皂洗手,最好用无磷洗衣粉;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4: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减少家长用车接送;5:珍惜纸张,回收废纸;6:买环保电池,回收废电池;7:不用一次性筷子;8:超市购物,少用塑料袋,并回收废塑料;9:拒食野生动物;10:植树护林;11: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4.3.Y:Yourself(你们亲自学习)。一个全球的活动“地球一小时”(EarthHour)活动在全球展开。中国也将是这活动中的一员,全球携手关灯一个小时以应对全球变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而有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场劳民伤财的环保秀。那么人类的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我们生而为人,面对我们的是人类发展至今的高度文明和环境的满目疮痍,我们不禁思考:人类活动到底是保护了环境还是破坏了环境。课余时间,同学们把收集来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找时间让同学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当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能靠一节课,所以还需要后续坚持。

二、上好典型课,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新教材开始就是有关人与环境的知识,这是进行培养同学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一点,这此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

三、注重在平时的课堂中渗透

此类课涉及环境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有关森林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同时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让学生参与。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却越来越恶化。环境保护意识的唤醒和行为的执行势在必行。

地理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认识宇宙、认识地球、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将环境保护贯彻到每天的行动中去。

上一篇:立足文本,丰富课堂 下一篇:《古画品录》与《历代名画记》审美观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