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10 02:02:07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 要: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吸收,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朗读与表达一起共建人的言语生活。读是为了写,从读学写,以读带写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两者原本相依相通。古人十分重视朗读,朗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方案设计 设计价值 设计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较高。语文教学的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呢?主要是靠读书,尤其是朗读,只有多积累,才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但是教改这么多年来,朗读教学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忽略了朗读,课堂上朗读的频率很低,朗读没有情感,粗略地读课文。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而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大多数学生课堂内外都习惯了默读或略读等其他阅读方式,长期的不出声的读书使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最终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形成,朗读的热情受到压抑,把朗读看成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生怕感情投入了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久而久之,朗读这一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朗读的热情受到压抑,天性被扼杀,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了抑制。朗读是一种值得发扬的好的阅读习惯,有了朗读这个阅读习惯之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成为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角,获得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朗读教学渐渐被淡化,阅读过程被简化,不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学生对优美语言的口头感知能力就低了,口头表达能力很难提高,写作能力更难提高。只有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学生的头脑里才会有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和事例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难想象,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

二、本方案选题的意义

朗读教学种种现状令人担忧,为使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落到实处,本文就这一主题进行实施方案设计。

本方案力求对当前加强朗读教学提出一定的方法,为朗读教学健康、良性的发展提出具体的方案。旨在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朗读教学的加强,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寻找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体味其中的精神内涵,怡情养性,增长见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十分重要。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它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是人与人精神上沟通、交际的工具,它是传久行远的工具,但是它不是僵死的符号,它和其装载的文化、思想、情感不可分割,它不能凭空存在。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语言文字本身装载着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朗读是吸收这个“民族之根”营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朗读教学脉搏把得准,质量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均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通过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汉语音乐性强,便于朗读,名篇佳句朗朗上口,虚词、实词都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心、眼、口、耳并用,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能为自己所用,达到最高的一种境界。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感悟到文字的魅力,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素质。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多积累的基础之上,达到由量到质的成功转变,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修养。大量的朗读,大量的积累,在耳濡目染之下,语言能力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写作能力也会提高。吕叔湘提出:“语文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习惯。”把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把朗读教学当作是良好习惯的催化剂。朗读面越广,量越大,知识积累的层次就越高,没有感性的积累就没有理性的提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能实现质的飞跃。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记忆的发展,大量的朗读积累之后,语文素养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会有新的发展面貌。

三、本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主要思路和重要观念

(一)从语文校本教材入手,精选朗读内容,增加阅读,明确朗读内容,增加背诵的内容。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朗读的内容,朗读典范作品,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可以找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章,也可以是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再或是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最终解决学生朗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传统的朗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读的内容与语言实际运用的需要距离甚大。

(二)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的朗读示范,强化朗读的指导和督促。聆听出色的朗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朗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才能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的朗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声情并茂的朗读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朗读的欲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朗读比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这样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入手,解决在朗读教学中缺乏系统有序,不合乎教学规律的问题。

(三)从学生入手,通过朗读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的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为加强朗读教学,我们可以对他们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教学中,在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多鼓励学生加强朗读训练,每课必读,恬吟密咏,培养语感,在多样化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这样才能解决朗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四)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目前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歌曲、赏音乐,甚至茶余饭后、道听途说、标语广告都包括在内。我们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多读、多记、规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通过朗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散文,尤其是一些经典影片,在优秀演员的出色演绎下,朗读不再局限于课本,朗读的内容不再单一化。条件差一些的,可以把优美散文的经典片段、优秀影片中的经典台词用录音机录下来,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感悟诵读的魅力。

四、本方案的设计价值

朗读教学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也就是课堂的创新。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以自己成功的朗读师范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朗读潜能。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在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读写相结合的方法,以写代读,以写促读,以写促思。在感受和领悟语言的基础之上,要积累和应用语言。“我手写我心”,写主要是用文字把自己的语感固定下来、积累起来的重要方法,听、说、读、写、思在语文的学习中位置同等重要,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写是语言的输出,写是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得到创新性的展示,表现出独立的、自主的、个性的东西来。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利用多种辅助教学,制作课件,利用音乐来暗示课堂。声、色、图、画可以让学生五官开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不再是沉闷的课堂,学生学语文的方式丰富起来了,朗读的兴趣提高了,整个课堂充满了琅琅的悦耳的读书声,在朗读中语文的生命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本方案的设计基础

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习得语感,而语感获得的方法就是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方法,其作用不可估量。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语感作为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是以主题对语言文字的丰富的理性知识积累为基础的,是以过去的丰富的生活和言语经验为依托的。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扇重要的窗口,加强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朗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为中介,就能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解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

朗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凡有建树、成才者都有惊人的朗读功夫。提倡朗读,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是极为重要的。在朗读教学不尽如人意的今天,提出这一话题,可以给语文教学添加新鲜的营养和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浅析“谁1……谁2……”句式 下一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培育寒门学子的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