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异步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0 01:42:53

高中信息技术异步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对异步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异步分层教学的内涵、异步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成效。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异步分层教学;实践;思考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学生发展的差异化为前提进行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受各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差异性较大,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另一些学生感觉学有余力,教师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在此情况下,改变原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显得迫在眉睫,采用异步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问题,并且成效显著。

一、异步分层教学的内涵

异步分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分层教学,它是将同一个班级单位中的学生按照其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单元层,每一层都是一个教学单位。对于学习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将其分为A组,该组学生学习具有共性,并且步调同步;对于学习基础薄弱,接受理解知识困难的学生将其分为C组;对于大多数学习处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将其分为B组。每组之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但是同组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相似,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师通过“情境设定,分层定标”“围绕任务,分层探讨”“集体回授,异步释疑”“整体评价,激励提高”四个环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讨。该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且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向全体,却对个体负责,实现了教育教学中的真正平等。

二、异步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1.设置教学情境,制定层次目标

在异步分层教学法实施之前,首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其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且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分层,教师要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不同。在此情况下,教师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设置科学有效的问题对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做一些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进行初步分层,但调查结果并不是分层的主要依据,还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可以先上两节初中向高中过渡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上课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分层工作,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安排,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和辅导学习困

难的学生,并且位置分层也便于教师使用软件控制不同层次学生的上机操作,教授不同层次学生所需的知识。其次,对于目标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层次划分制订出各个层次学生所需的知识。

2.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层设计

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难度也不同,总体来说,教学任务难度系数与其所处层次相一致。对于“学不饱”的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鼓励其探索难度较大的问题,给予额外的“加餐”;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任务即可。优秀的教学分层设计不仅能有效帮助A层学生学量课外知识,还能兼顾后进生学习进度,使之不掉队,同时提升了中等层次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3.集体回授,异步释疑

该过程是异步分层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够及时有效地矫正自身的不足,在与他人的探讨交流中有所感悟,并积极探索。所谓集体回授是指教师针对大部分B层学生或C层学生解决具有共性的问题,所谓异步释疑是指教师为那些来不及解决的,没有共性的问题分先后在同一层次内进行释疑的教学活动。该环节兼顾到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增大了学生的思维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4.评价全体学生,注意评价对象的代表性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个高中生都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鼓励和赞

扬,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主动性。在给予全体学生评价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评价对象的代表性,抓住最具典型意义的学生,以学生所在层次的客观现状为依据,不能实行“一刀切”。

总体来说,实行异步分层教学法要注意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低层次的学生,要给予格外关照,以免触发他们的自卑心理,运用该种教学法时要灵活应变,不能使某一学生一直处于低层次中,教师要注意各层次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其最终目标是促使所有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

[2]段伟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J].青春岁月, 2012(16).

上一篇:论高中数学中生成性教学的使用方法 下一篇:试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