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10 12:46:19

文化建筑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解放了更多的生产力,使得人们拥有了剩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些什么,比如新鲜、刺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耗费金钱与时间购买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对多元信息的渴求。

而随着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讯正在重塑世界。由于网络的巨大作用,它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负面效应——人情冷漠,远离自然的现代城市病。信息时代急风骤雨式的许多变化令人眩晕,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种不安恰恰使人们反思,并从另一方面使人们回归“文化”的依托来找一些可靠、确定的东西。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推动力。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一书中,将城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源于精神力量,他写道:“在城市作为人类的永久性固定居住地之前,它最初只是古人类聚会的地点。古人类定期返回这些地点进行一些神圣的活动。所以,这些地点是先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聚备容器功能的。这些地点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这种能力同经济贸易一样,都是城市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城市固有活力的证据”。尽管这种“城市起源文化说”有值得商榷的部分,但它无疑证实了文化在社会和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书中还提出,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对人格的陶冶和提升。而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的建筑其对人们心智情操、品格的塑造,及提供人们交流的空间场所的功能,对塑造当代及未来的城市生活都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的。

“为大多数公众服务的,具备交流、博览、娱乐、休憩等基本功能,以信息交流和精神愉悦为根本目的,对发扬和传播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有特别意义的建筑场所”可作为对尚不明确的文化建筑的定义。在下定义的过程中再次发现当今建筑发展中,建筑类型的交叉融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期比发表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引起轰动。认为当今社会的根本变化在于从一个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这种大转变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实在和观念形态。而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社会形态在科技的发展下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建筑领域也经历了令人惊异的演进。

书本上对蓬皮杜中心的介绍过于注重其表面形式的创造,如“大量管道暴露在外,按不同功能涂上红、绿、蓝等各色油漆”,“结构体系灵活,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灵活的装配”。但皮阿诺的初衷并不在于向人展示高科技的革命性,而是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和传统、文化建立关联。蓬皮杜中心传达了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新的价值观。作为公共场所,它明显带有玩赏、休闲、娱乐的性质,表达出“波普艺术”甚至商业的气氛。在当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和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下,它以几乎反讽的方式把文化从高高在上的殿堂里拖到了平民百姓之中。博物馆不再是一个被“神圣化”的清幽的地方,而是一处对“最大量群众”开放的场所。

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世界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通货膨胀率低,经济运行稳定,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及人类自身生存状况,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以人为本”是建筑师非常重视的原则。而文化建筑这种公共建筑领域里的表率又是最能体现也是最需要表现建筑对人的关怀的。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是一个典型形象。人们更愿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一起交流观点、思想。首先从人们的行为方式来看,文化观念与心理行为的转变使人们对文化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以往人们在文化建筑中的行为多以被动式接受为主,观众坐在席位上与演员对视,静静地观赏;参观者沿设计者设置的参观路线欣赏展品,更多地是以静态的行为作为受众。而新时期,人们要求改变这种被动的方式,从“观赏型”向“参与型”转化。人们对文化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而如何满足并容纳人们新的需要,则成为设计师们的共同课题。

二十一世纪,文化建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史无前例地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到来以至社会行为的变化都对文化建筑在当前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社会作用有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促使设计师对建筑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定位,产生了新时期的文化建筑形式,而新建筑的产生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方式。因此两者的互动作用也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自此孕育处文化建筑的两个发展方向——更为庞大综合与更为细致专一。

为了保持人们对文化的兴趣,首先就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他们,就像教育一些刚刚启蒙的孩子,在你不知道他的未来知识取向之前,需要打开它面前的每一扇门。文化综合体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虽说历史上希腊、罗马时期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及学校被安排在同一建筑群体中的情况也出现不少,但这与当今的文化综合体的涵盖与实际意义都是有很大差距的。后工业时代追求多样化、个性化,而统一化的信息只有较低价值。高科技发展使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文化通过通讯设备和电视直接进入我们的家庭,使接受者已习惯于信息的丰富和变化。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代表了信息社会人们的多样选择的意愿。二十世纪的中后期,文化综合体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它包括图书馆、展览馆、通讯中心、剧场、行政中心、研究中心、教育机构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早期的代表蓬皮杜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典范,它提供了不同的文化活动设施:图书馆、通讯中心、当代艺术博物馆、工业产品中心、旅馆、商店等,还有一个附加的艺术学校。这种趋势的产生也是建筑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多元的价值取向与个人需要。在另一方面,多种功能的存在的产生了更多的选择性,这也会促使人们更愿意去文化中心,从而使文化建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人类是合往的动物,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共在”,即“共同此在”。无论是街头购物,还是网上漫游,都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都要与他者相遇,因而都需要一种适合的交往空间。文化建筑既然能把大众吸引过来,也必然“愿意”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

交流空间的增加也是当代设计理论的变化结果。经典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中,物质功能是决定建筑空间相互位置的依据。功能大小也就决定了建筑物存在价值的大小,无实义即无价值。因此“交流空间”这种没有明确实用意义的部分只充当了可有可无的角色。随着社会发展及对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漠视精神功能的批判,建筑中的这种“非实用”空间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建筑师的重视。而这种建筑空间模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对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与塑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对于多功能与大型化,小型与专业化也是当今文化建筑存在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与产生文化建筑多功能、大型化的社会、人为因素是一致的。正是由于人们的多元化的需求与选择及个性化的发展,一部分人更愿意在自己选择与爱好的专业或社交圈内进行交流、探讨,而不愿选择大型综合的文化场所。而小型化的文化建筑的增多,一方面是小的地方单位或社区对公众交流意识的重新发现及为提升公共环境质量而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明确的博物馆等设施。而且小型专业化文化建筑较之文化综合体更易于清晰明确的深化单一文化特色,更易于做到研究的深度。

以人为本,从精神出发,让文化融于民间,通过设计师的努力,为人们提供多彩的文化平台,满足人们了解文化,研究文化,继而创造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后信息时代掌握主动,运用信息时代的便利重塑城市的精神力量,改善城市面貌,使原来失去活力的旧城重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蒂亚尼《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如何加强道路施工 下一篇:如何加强桥梁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