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0 12:43:26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性包块患者58例,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辩证施治,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疼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31%,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非手术;阑尾炎性包块

【中图分类号】

R57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07-02

腹部外科疾病中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该病极易并发阑尾炎性包块,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主要就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性包块患者58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8:11;患者年龄在23~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3.59)岁;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12;患者年龄在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41)岁;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辩证施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经CT扫描及B超诊断进行确诊,且均有典型阑尾炎病史,体温均在37℃以上;且有局限性反跳痛、压痛等症状;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同意,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药治疗,静脉滴注奥硝唑加头孢类抗生素;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辨证施治,具体中药药方如下:金银花60g,蒲公英、冬瓜仁各30g,丹皮、生大黄各15g,赤芍、桃仁各12g,木香、川楝子、甘草各9g,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此外,加芙蓉散外治,一日一次。

1.4 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同时,从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方面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白细胞计数等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且B超检查显示患者右下腹肿块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体温、白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已在正常范围内,且B超检查显示患者右下腹肿块缩小;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情况对照: 经治疗后,研究组疼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约有2%~6%的患者并发阑尾炎性包块,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转移性的腹痛及发热等,病程超过72h,根据阑尾解剖位置,可分为髂窝部、结肠旁沟、盆腔位、腹膜后及膈下等5种类型的包块[2]。通常情况下,对其的治疗主要是以保守治疗为主,也有部分学者主张行手术切除治疗,但因其阑尾包块解剖结构不明晰,极易引发切口感染、肠漏等并发症。

单纯采用西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的疗效不甚理想,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的效果较为显著。这是由于阑尾炎性包块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肠痈”的范畴,多因患者寒温失调、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致使肠腔内气血凝滞、肠道的功能失调、湿热淤阻、凝结肠道形成肠痈。本次中药药方中,大黄能够泻热逐瘀、桃仁能够活血散结,牡丹能够清热祛瘀,诸药合用能够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清热止痛;同时配以芙蓉散外治,内外兼治。

综上所述,应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不仅能够提升治疗的疗效,而且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原,孔棣.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0):315-316.

[2] 张耿杰.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21(32):118-119.

上一篇:压疮的防治与护理 下一篇:一例幽门窦前瓣膜症术后并发代谢性酸中毒的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