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6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11 10:30:42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6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子宫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06年9月~2014年4月产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组,采用改良子宫缝合术治疗;以2006年9月~2014年4月同科室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按摩子宫、给予缩宫素、止血敏、出血部位“8”字缝合及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宫腔填塞纱条治疗。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迟发型出血量、切除子宫及术后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关键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改良子宫缝合术;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76-01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90%[1]。以B-lynch 缝合术为代表的子宫捆绑压迫缝合术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用于产后出血治疗的一种方法。本科采用改良子宫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6年9月~2014年4月本院产科诊治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组,年龄21~37岁,平均32岁;孕周36~41周。其中双胎19例,巨大儿14例,胎盘粘连12例,前置胎盘9例,瘢痕子宫4例,胎盘早剥2例;初产妇39例,经产妇21例,高龄产妇11例。以2006年9月~2014年4月同科室诊治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0例为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31岁;孕周35~40周。其中双胎16例,巨大儿14例,前置胎盘13例,瘢痕子宫12例,胎盘早剥5例;初产妇34例,经产妇10例,高龄产妇5例。

1.2 方法:(1)研究组:采用改良子宫缝合术。其操作步骤:将子宫托出腹腔,双手按压子宫。准备2根1-0可吸收缝合线,下推膀胱腹膜反折,用1根线先自右侧子宫前壁切口下方2cm、子宫内侧3cm进针,经宫腔距切口上缘2cm、子宫内侧4cm处出针,距宫角3~4cm处的宫底部垂直褥式缝合子宫浆肌层1针,将缝针固定于宫底,绕向子宫后壁下段相当于切口下方3cm处出针,由子宫后壁至前壁贯穿缝合;另1根线用于左侧同法处理。2根缝线水平交叉打结,缓慢渐进,均匀用力适度。然后关闭子宫切口,子宫放回腹腔观察10~20min,并观察子宫下段切口有无渗血、阴道有无出血及子宫颜色,若正常即可逐层关腹。(2)对照组:采用按摩子宫、宫体及静脉应用缩宫素、止血敏、出血部位“8”字缝合及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填塞纱条。

1.3 出血量的判断标准: 称重法:将分娩后所用敷料称重减去分娩前敷料重量,为失血量(血液比重为1.05=1mL) [2]。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无一例切除子宫,术中、术后有10例输血,输同型红细胞1.5~7U。2组术中、术后情况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凡影响子宫肌纤维强烈收缩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引起产后出血。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在用宫缩剂无效的情况下,临床常用的方法有:宫腔纱布填塞、结扎盆腔血管、严重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无效时行子宫切除。而切除子宫不仅使女性的盆腔解剖受到破坏,对女性的精神创伤大而且永久地丧失了生育能力。宫缩乏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精神因素:孕产妇缺乏心理准备,分娩前过度畏惧、紧张、焦虑,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宫缩乏力。②双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量造成产妇子宫肌纤维被过度牵拉,失去固有弹性,影响子宫正常收缩。③产程过于漫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大,或分娩过于迅速,均能导致宫缩乏力。④胎盘前置、早剥或产妇贫血、妊高症等疾病均可造成子宫肌层水肿渗血,分娩时收缩乏力。⑤产妇为多产或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以上因素均能损伤子宫肌纤维,使子宫弹性下降,造成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

3.2 子宫缝合术是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治疗产后出血的方法,其原理为:机械性纵向挤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壁的弓状血管有效地被挤压,血流明显减少、减缓,局部加压后易于血流凝成血栓而止血;同时因血流减少,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而进一步压迫血窦,使血窦关闭而持续止血。手术操作易于掌握,并可保留生育功能,深受产科界关注[3]。改良子宫缝合术在原术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进:用2根 1-0可吸收缝合线代替了1根线,防止了粘连、牢固性不够等缺点,缝线质地好、有韧性、结扎打结更方便。此方法缝线尽量在浆膜层、肌层内穿行,不穿透子宫黏膜层,且线结打在子宫浆膜层,可减少对宫腔的刺激,降低产后感染的发生率[4]。此方法于子宫底部浆肌层缝合固定1针,避免了缝线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圈,使其他器官套入引起梗阻的可能。

3.3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采用改良子宫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0例均有效,无一例切除子宫,其操作简便,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止血效果迅速、可靠持久,可避免切除子宫和席恩氏综合征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早期应用还可减少出血和避免输血。并且此术式不影响月经来潮,无痛经,子宫复旧好,未发现肠管嵌顿等并发症,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盛敏毅,应豪,段涛.宫缩剂不敏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诊治[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8):564-564.

[2] 袁晓敏.产后出血172例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医学,2013,19(1):89-90.

[3] 颜建英,周志梅,徐霞,等.产后出血一线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及外科处理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2,46(4):261-262.

[4] 应豪,王得芬.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1):72-74.

上一篇: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优化教学研究 下一篇:探讨产前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对产程及分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