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习作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10-10 11:55:45

浅谈语文教学中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因环境、工作性质和个人品质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经常。习作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在培养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思考的习惯

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一切事物是最直观的,而这些事物往往是学生最熟悉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人、自然景物、动物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经常性的观察、思考,从中获得应有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而不觉得空洞、抽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作习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从周围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真、善、美,认识假、丑、恶。观察时切不能走马观花,随便走走瞧瞧,而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或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这样写作时才有见地。二是不要因写作文才去观察,而应在观察有所收获后才写作文,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在学生处于作文准备最佳状态时才去指导,其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二可使学生慢慢养成自觉写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积累的习惯

在平时的课内外阅读中,要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实现阅读为作文服务,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勤于记录,做到读有所得,无形之中将书中知识变为学生个人的知识,形成知识信息库,让阅读积累成为开启作文思路的金钥匙。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写作技巧都很高,这些都是阅读和积累的好范例。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优秀作品不仅要讲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更要在分析文章的布局谋篇上下工夫,让学生细细品味,将优秀作品作为自我作文的楷模。尤其是一些优秀作文中的句法句式,还可以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就是达到“熟读旧文章,便是新句子”的境界。

三、打腹稿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自己写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写文章时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往往就会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别人读起来就更是摸不着头绪了。所以在学生动笔前必须先理清头绪,打好腹稿。也就是让学生读清题目、弄清要求,明确文章中心后,选取好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组织、增删,形成习作提纲。根据习作提纲写作,既可一气呵成,又可避免写作时的盲目和随便。

四、自我修改的习惯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精心修改的结果。作文写完之后应要求学生自我修改,并在修改过程中下苦工夫,对学生强调修改的重要性。平时学生只要一写完作文就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无心过问文章的优劣。而自我修改文章习惯的养成,不但能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锻炼学生的能力。

五、反复朗读的习惯

当作文修改后,学生还应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寻找语感,以纠正语句的不通、语汇的误用,以及主题表达不明显等。这既是对作文修改的再一次补充,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在即兴演讲、命题作文中轻松应对。

良好习作习惯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能间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一篇:在情境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