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反馈的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0 11:40:33

基于就业反馈的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

[摘要]就业工作是我国民生之本。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十报告把促进就业工作、提高就业质量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突破口和安全阀。文章正是在毕业生就业反馈的基础上对就业工作质量的提升展开有效的研究及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92-02

一、当前高等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东某农业院校文科学院围绕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等方面对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28份,有效问卷317份。从有效问卷的分析及总结所得,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工作的不足提出了较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而该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

(一)学院重视程度不足

就业工作质量低下,其关键原因是学院没有把就业工作摆在重要的发展战略地位。就业工作历来是检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是学生工作的最后一道战线。毕业生就业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本科的招生质量和学院的名声,是一环扣一环的。而学院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其次,学院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力度有限、经费不足也是掣肘就业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该学院对毕业生就业竞赛、就业指导、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等方面的费用支持及投入有限,大大制约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就业信息畅通传达的重要环节。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的主要表现在于学校就业网站并未得以广泛宣传及真正普及,让毕业生往往缺乏求职的“第一手资讯”,从而输在了就业招聘的起跑线上。“一网独大”的局面并不有利于就业信息网络建构格局的完善,而对该主流网站的宣传力度不足又成为当前做好就业工作的硬伤。

再者,就业系统的应用培训力度不足,就业信息平台的科学性和便利性有待加强以及就业网站版面设置混乱等也会导致校就业网站公信力及普及率下降的原因。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恰当

据就业反馈调查所得,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与现代社会需要和时展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都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低下的原因。现时大学的专业课程讲授过于理论化,缺乏与时代接轨和现实需要的元素。另一方面,实习时数占教学总学时的比例低下,学生缺乏教学实践的机会,动手能力未能得以锻炼,也是导致社会适应性低的因素。总之,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未能与时俱进,紧密贴合社会发展形势,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格局依然根深蒂固,没有被完全打破。

(四)社会实践资源匮乏

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所得,由于文科专业本身的局限性,学院提供给予他们的实习岗位较少,并且在实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造成专业实习“万金油”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他们实习没有系统的培训或专门的锻炼,这也会是毕业生实习缺乏成就感的原因。

在学院层面来说,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下,与学院忽略就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学院忽略与专业相关的用人企业或政府机构进行毕业生输送的长期联系和合作协议签订工作,从而失去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岗位的广阔社会平台,学院只是抱着“放任自由”的态度对待学生社会工作实践,这肯定是弊大于利的。再者,对历届学院校友资源的发掘不足也是造成社会实践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学院没有利用自身历史传统优势来相应组织校友聚会及建立校友资源信息库,定期联系校友开展友好合作招聘或举行小型就业招聘会等工作。

(五)就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

1 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就业指导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未能转变以就业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传统工作局面,仍以就业率为主要考量依据和开展工作的标准,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面向本校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或就业培训的课程少之又少,没有形成针对全院校师生就业指导的培训方案,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需求;第三,学校主要部门对各学院的交流、指导以及业务衔接不当,未能完全形成就业指导工作常态化的局面。

2 学院人才资源匮乏

就业指导方面的人才匮乏和资源不足,是就业工作发展的一大瓶颈。以某农业院校公共管理学院为例,具有国家职业规划师资格认可的专业老师或辅导员仅为1人。学院没有专门配备担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的专职教师或辅导员。这对学校或学院就业指导的长期工作开展均显得十分不利。

3 辅导员岗位调换的影响

以某农业院校为例,学院每年会因应负责主管毕业生年级辅导员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其业务工作范畴,其中就业工作可能会出现交接断层或者工作思路不统一的局面,这长期来说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常规化。

二、当前高等院校提升就业工作质量的主要对策

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关系到本科就业质量的问题。在十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提高高等院校就业工作质量以促进就业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提升就业工作质量,结合就业反馈的实际问题,文章有如下对策:

(一)发掘校友资源,建立就业信息库

校友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资源。学校或学院都应积极联系历届校友,建立校友信息资源系统,通过校友会等学校单位定期举行校友联谊会,并邀请并组织在重要单位或企业任职的校友举行中小型招聘会,进行母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实行“一帮一”的带动就业计划。

(二)建立就业网站,打造信息化平台

学校应鼓励或指导各学院建立自身特色的就业网站,来推动就业工作。建立就业网站应该考虑各就业方向的学生群体,例如:考研、出国留学、创业、公务员、企业等。就业网站应该囊括各就业群体的就业需求和信息,这样才能把网站建设做到精细化。除此之外,各学院就业网站应该做到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互补,尤其各行业的就业招聘信息,要做到及时并共享。

(三)实行大学全过程的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到大四才来做职业规划。我们应该灌输一种意识,职业规划是伴随着大学四年的发展的,尽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就能对就业事半功倍。因此,实行大一到大四的全程跟踪精细化指导,也是学院应该重视的工作。能够使大学生尽早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及时因应形势而作出调整,能够分专业、分层次、分阶段地有针对性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是学院就业工作的必要职责。

(四)加强单位联系力度,打造就业实践平台

学院应加强单位联系力度,与更多学院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签订实习生岗位培训和人才输送计划协议,积极为毕业生创造宽松的社会实践环境,对他们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再者,打造不同地区的就业实践基地,提供更多面向社会各层面的实践机会,为毕业生做得更多更细。

(五)专业课程与时俱进,教学目标与社会接轨

大学应该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清晰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动态,因应实际形势而进行相关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学校应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与社会并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格局,尽快与社会接轨,因应社会需求而有针对性进行本科教学计划的改革和完善,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六)举办就业竞赛和就业培训,培养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赛和就业素质拓展、就业能力培训等活动形式是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的催化剂。学校应定期针对毕业生就业规划有意识地举办或开展就业竞赛,就业能力拓展、就业素养培养等有关课程的设置,而专项应用于求职的简历撰写应用、面试实战技巧、就业政策培训等实用性的就业指导讲座,也应该逐步规范化和常规化,在学生中可以普及和推广。

(七)设立就业奖励评优制度

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就业途径,例如考研、创业、公务员等多种形式,摆正心态,拓宽出路。同时,学校也应该设立就业激励机制和奖励条例来鼓励优秀毕业生到优秀单位工作。

(八)定时进行人才交流与培养工作

学校应制定计划输送辅导员等学工人员到优秀企业进行交流和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先进社会发展的形势。这样便能够有效解决高校“闭关锁国”的不利情况。

三、小结

做好就业工作,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检验标准和重要体现。就业乃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更加关乎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和稳定。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关系着日后长远的发展。就业工作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工程,文章仅针对已有的工作不足和工作经验而对相关就业工作提出建议,希望对高等院校有实践性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谁是B2C电商破产潮的推手 下一篇:美敦力:重新定义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