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时间:2022-10-10 11:16:43

县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发展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要素不充裕,是目前制约内陆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以来,上述特征明显的凤翔县域经济却在四年实现“三级跳”: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跻身陕西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200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并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金融生态县等称号。

项目是发展的硬道理

凤翔发展之快,首先得益于项目。2005年至2008年,该县四年引建项目325个,争取国投资金近8亿元,合同引资200.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9.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项目为支撑,先后建起了陕西省最大的煤电化循环经济发展园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白酒制造基地等八个特色工业园区,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 8亿元;形成了北果、中菜、南牧的农业格局,被命名为全国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县、全国标准化辣椒栽培示范县、渭北果业基地县和全省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在当前各地抢抓招商、竞相发展的形势下,项目为何对凤翔“情有独钟”,就是得益于既发散思维“敢吃天鹅肉”,又逆向思维“善吃窝边草”。

首先是向外抓项目招商。面对不沿边、不靠海、不通高速公路的实际,他们独辟蹊径,推行了“四个依托”(依托企业招商、依托资源招商、依托园区招商、依托亲情招商)的模式,国电集团、徐矿集团、冀东集团、陕西东岭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或大集团先后落户。仅2008年,全县合同引资84.9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0.26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亲情招商。在鼓励凤翔在外创业人员返乡创业、或者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的同时,对引进的外地客商,从子女上学、就业、培训和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与本土企业家“一视同仁”,使外来客商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在凤翔投资兴业的外地客商达到48位。

其次是向上争取投资。凤翔县紧跟国家政策“脉搏”,积极与国家部委和省、市对接项目、争取资金。争资立项每年都在2亿元以上。2008年,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凤翔县储备包装项目195个,其中36个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计划,累计争取国投资金2.19亿元。目前,投资17亿元的宝平高速公路凤翔段已经开工建设,台风、大风高速公路即将实施,将形成三条高速公路交会凤翔的格局。

再次是向下盘活资产。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在盘活乡镇、部门、企业的闲置、弃用和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厂房、设备上大做文章,较好地突破了土地和资金的瓶颈制约。2008年仅城建、工业口就盘活闲置资产17宗,盘活资金7765万元。

最后是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凤翔重视非公经济发展由来已久,相继出台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等文件,为创业者吃上“定心丸”。连续两年组织百名干部和企业家“两进苏州、三下温州”,部署开展了“非公经济突破年”等活动,连年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在全县掀起了“创业可能、创业光荣、以富为荣、以富为能”的热潮。至2008年底,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5200户,私营企业11370户、其中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户,被省政府评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示范县。

环境就是软实力

张辉说,凤翔的环境,不仅仅体现在日趋完善的县域硬件设施上,更反映在对投资者、人民群众从事生产生活“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三心”实践里。许多投资者讲,来凤翔主要就是看上了凤翔的环境。

放心的投资环境。宝鸡裕银颜料公司是利用宝鸡第二发电公司粉煤灰从事建材加气混凝土生产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凤翔投资有“三个特别好处”:一是平台好,有八个园区,产业链完善,容易搞配套。二是省心,投资建设只与政府打交道,没有其他干扰。三是踏实,投资前后一个样,没有一些地方“前热后冷”的现象。

安心的发展环境。凤翔县提出,不仅要把客商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做得大,做到“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马上办”。对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抓,全程跟踪服务。同时,以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提出勤政廉政等理念,开展“双争”活动,成立了行政效能监察中心,推行了工作倒查制、“五明确”挂牌督办问责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

舒心的生活环境。凤翔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极大改善,进入凤翔,绿染新城。县城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商贸服务和休闲旅游业,“游在灵山、赏在东湖、玩在六营。吃在大海子、住在凤翔城”的“凤翔一日游”体系已经形成,尤其是在六营泥塑民俗村,可以观民间绝活,参与制作泥塑,体会独特的民间文化魅力。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加到3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8平方米,建成了塔寺河笙箫园、凤鸣广场等一批绿地和休闲广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园林县城、绿色模范县等称号。

民生也是生产力

对于民生,县长张辉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民生即民心,也是生产力。凤翔县坚持把民生作为最大的命令,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建设幸福凤翔、和谐凤翔。

让每一个凤翔人都有事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公益性岗位的同时,凤翔把劳务输出作为重要途径,像为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目前全县1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约占劳动力总数的3/4。劳务输出不仅富了农民口袋,还富了农民脑袋,诞生了李剑人等一批老板,出现了杨洪智等返乡创业新农民和范家寨乡孙家堡村等劳务经济小康村。凤翔县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县和劳务输出示范县。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1元。

让每一个凤翔人都有保障。保障是民生之基。凤翔按照应保尽保、全面保障的要求,实施了总投资4.1亿元、总计48个项目的“民生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5%,8478户、20754名群众受惠城乡低保政策,16050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五保供养344人,2.1万群众通过发展经济、异地搬迁摆脱贫困,2万多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惠“两免一补”政策,使学生上学、群众看病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上一篇:特色园区带动凤翔强县之路 下一篇:后危机时代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