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施途径

时间:2022-10-10 10:57:4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施途径

摘 要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应是充满激情的课堂,应是在技术辅助下师生发展的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使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提供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无论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还是利用信息技术明晰课堂信息、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兴趣等,都要为学生的成功与发展而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建平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种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手段与工具,不是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最终追求。因此,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和实施途径做一些探讨。

1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现代课堂中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主动的探索学习,主要呈现两种状态、三个目标。

第一个状态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后,学生主动学习中教师的引导状态。虽然信息技术呈现的教学情景具有直观、动态化的效果,但这样的情景与学科内容还有一个衔接融合与学生感悟整理的过程。这就要教师恰当、有效、及时的教学引导。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关注学生的思考状况,了解学生的理解深度,把握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等等。并结合信息技术设备的辅助与整合功能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引导,对学生的感悟理解进行点拨。利用一切可抓住的机会,捕捉学生在学习与感悟中的困惑,对学生的学习探究给予帮助与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与主导作用。

第二个状态是在实现了良好的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学生充满激情、身心投入的学习中有释疑需求的质疑状态。好的课堂在于生成与发展。如果在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了学生的疑问与困惑,生成了自然的课堂资源,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教师所渴望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听得清、想得深、辨得明,在有收获与疑问的基础上,克服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对学生理解的失误与不全面,适度地给予有效的点拨与引导,这个过程要与课堂情境紧密结合。因为课堂生成过程是动态易变的,不同情景有不同生成,不同学生有不同感悟,不同对象会产生不同联想与思考。

所以,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时,要做到:

1)利用信息技术设备集文字、图像、音频、动画等媒体综合于一身的特点,做到人机互动,在情境中体验,在发现中探究,在收获中质疑,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具有激发多种感官功能、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的优点,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现实化的环境,为学生的感悟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学习释疑提供平台,为师生、生生的互动提供场所。

这样可实现3个目标:一是在辩论中统一观点;二是在争执中化解困惑;三是在模糊中明晰事理。这就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应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有激情的发展场所,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2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实施途径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应是充满激情的课堂,应是在技术辅助下师生发展的课堂,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对现代教育实施影响和促进。这种影响与促进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2.1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资源的传输途径

教育教学相关信息处理与交流的速度、频率直接影响课堂效益,快速有效的课堂信息处理与交流,是学科整合的第一途径与保障。信息的交流和处理由文字展示、教师的语言传输逐步开始实现光盘存储、多媒体显示、网络交流等形式。在信息设备的帮助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堂目标对相关信息和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让课堂容量达到最大化。教材与课程具有统一性与相似性,在课程资源的利用、课堂环节的处理、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可利用不同学校的相关资源,借鉴不同教师特色化的处理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环节把握、信息处理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的共享化。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在课堂需要时进行合理处理,根据课堂生成进行有效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途径,最大化地扩大课堂容量。

2.2 拓展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的呈现与展示方法

在学科整合中,无论是直接根据课程需求拓展使用的生活性资源、网络与媒体资源,还是基于教材内容而制作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等,都作为课堂教学中为内容处理的直观化、教学情境的趣味化、教学手段的创新化等的技术支持平台,在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对课堂教学的直观、有趣、有效、有用进行了补充。因为传统教育采取学生在校学习的班级授课制,是封闭或半封闭式学习。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易受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接受教育,学习与教育的效益会相应的受到限制或制约。但信息技术在与学科整合中,拓展了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的呈现与展示方法后,把教材中的平面文字内容实现了立体化呈现,使课堂教学形式由单一讲授实现了多维、立体、多途径、多媒体应用等多样化的课堂空间。这样可以打破校际间、班级间、教师间、师生间共享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改变单一的面对面的授课形式。有些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指导,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等互相探讨问题,交流学习收获,使教育方式与学习方法在直观化、有趣化、生活化的基础上向多元化发展,从而让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媒体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信息网络把课堂延伸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生活内容直观呈现,还可以筛选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应用,有效补充和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扩大课堂容量。

3 改变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校教育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尤其是多媒体手段进入校园后,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学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从知识的传播途径来说,学生学习的文本内容由课本到磁盘,再到网络,可以说课程在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撑下是无处不在。从感官的接受途径来说,学生不仅能够看到课本上的文字,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还能听到相关的声音,欣赏到与课本有关的画面,在声音、直观形象、传承的知识性等多维呈现的状态中学习。而这种高效、有趣、直观教学情境的实现,不同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光盘展示教学、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投影仪辅助教学、录音播放教学、网络互动教学等。这种多元化的可选择性,既符合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也具有实际操作性和现实性。对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可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需求选择具体可行的手段与方法。在媒体的选择上可根据学习要求从音频体验、视频观察、文字浏览、图片欣赏等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直观影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可使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提供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因为在尊重教师课堂组织需求的情况下,教师所有手段与方法的采用都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需求为基础。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探究需求,个性化地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如果学习内容是情感体验可选择音频欣赏,是观察分析可选择视频观察,是阅读积累可选择文字浏览,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性地决定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中确定相关的学习顺序。由于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提高了课堂信息的开放性和广泛性,随着学生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可选择性和探究性的增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可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具个性化和有效化。这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与探究的主人,在个性化发展中满足自主、有效、创新性的课堂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C]//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3]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5-8.

[4]郭少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兴国第五小学)

上一篇:浅谈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下一篇: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