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构建与解决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时间:2022-10-10 10:16:24

问题构建与解决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表现在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与效率,所以,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设计是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如何将数学理论性较强,数学形式较抽象的小学数学变成每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并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应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

【关键词】构建;解决;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是指向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发展式教学。一方面,数学的内核是问题,学生能力的内核是思维;另一方面,问题又是思维的土壤,由此数学并非“读而知之”,而应“思而知之”。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数学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己到,从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一步步探索与发现数学新知识,培养其数学能力的变化发展过程。

中国20世纪80年代起对“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引起广泛关注,并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些教育实验研究,借鉴和发展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尽管很多数学教师认同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但由于对“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在理论层次上的研究很不够,特别是站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教材的陈旧及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并未在20世纪的中国数学课堂教学中找到应有的地位,没有发挥它特殊的功能。而在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问题解决”与“探究学习”又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此,根据国际社会数学发展中提及的问题解决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并遵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设计力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问题”与“探究”相结合;在问题中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一、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问题解决”理论。问题解决原是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要部分,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西蒙(simonHA)和纽威尔(NewellA)发现问题解决往往遵循下述过程:把问题分解成次要的问题,再分解成新的次要问题,直到这个问题有了解答,就返回到上一层去。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要考察的问题和已熟知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感知顿悟,使新知识在人脑中粗略形成,教师应在学生己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较快对问题有一个感知而进入顿悟的机会。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2.“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反映教学与发展内部联系的重要概念,强调的是“现有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之间的差距。其实质在于,学生在其发展的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却能借助于教师的指导而学会解决。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1.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在研究教材客体和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师生的行为与意识和可能产生的各种效果进行思考预测,设计规划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想,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使猜想变为现实。数学本身的抽象需要教师努力构建适宜的问题,创建引发学生思维的情境,以激发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本身应用的广泛性使教师完全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组织成各种具有可探究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理想场所

在问题情境的创建过程中,要实现教师的问题向学生的问题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进入学习的实质过程即学生学的过程,问题情境为学生的乐学提供场所,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3.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构建了“真问题”,就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去征服、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探究欲望,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主体地位不断形成。这种符合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的深入探究,使学习兴趣得到稳定性增强。

4.在解决问题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鼓舞

心理学认为,凡是那些带来成就感的体验能强化人的兴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了一些问题后,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喜悦增强了学生不断探索、进取的信心,从而使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上一篇:思想道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下一篇:探索中职学校中校园网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