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创新视角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0 09:17:29

基于文化创新视角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和土壤,不仅仅要使大学生能习得语言,更需要掌握语言的文化功用。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文化功能。本文基于文化创新视角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文化创新;视角;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1引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适当得体的交际方式可以让人准确地获取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

2文化视角下英语教学的文化功能

通过育人发挥大学的文化功能,这体现在大学的所有活动之中,但最主要的途径则是课程教学。从表面上看,课程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其根本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每一门课的教学,都渗透着深刻的文化使命。而英语由于其课程性质的特殊性,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首先,基础性。同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英语教学时数多,学生覆盖面最大,受益学生最多。因此,必须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文化功能。使大学生不仅能习得语言,更能掌握语言的文化功用。其次,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由于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广泛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它的文化内涵最丰富,这些文化色彩最浓厚的课文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陶育的最生动教材。第三,跨文化性。全球化时代,一方面人们迫切希望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另一方面,由于能力、素质等的障碍,又使跨文化交际变得困难重重。因此,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与能力,以使他们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3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

近几年,通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长期存在的应试性、工具性、功利性的价值偏向,改革的成效尚不明显。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英语教学的非文化性,教者、学者为了应试的需要,往往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忽视语言综合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英语教学来说,张占一先生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应跳出对单词、词组等知识点的孤立理解,着重揭示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意蕴,做到既不放弃知识的积累又加强文化的输入。这在教学方法上叫文化导入法。具体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一是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大学的联系,充分利用外教资源,聘请外国教师到大学任教,实现零距离的跨文化交际。二是加强英语的实践教学,如与在华的外资企业、旅游景点合作,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三是定期举办外国文化讲座和学术报告,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学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四是利用各种阵地、媒体,搭建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平台,如英语角、校园广播电视、网络、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演出等等,使学生在各种平台上“练拳脚”、“试身手”,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素质和能力。

4文化教学与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翻译是语言的产出过程,翻译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就没有对语言假设的检验及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整合、重构与内化,现有的陈述性知识难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不利于译者语言体系的形成与拓展。由于时间有限,所开课程有限,学生的翻译实践机会少,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翻译能力,也不具备从事翻译研究的能力;现有以输人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满足学时迫切运用英语交际的需要又不利于盘活学习者多年积累的语言知识,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现有的教学方法推崇单项技能训练,一方面违背了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不符合职场的实际需要。欧洲高校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逐渐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转而以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语言习得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和修正对输入的理解,使输入转化为真正的吸人,但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我国的语言教学体系。针对的学习群体不同,输出驱动假设只针对中高水平的学习者,不适合初学者或低水平的学习者,而Swain输出假设不区分学习群体;使用的学习环境不同,输出驱动假设只限于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对输出的界定不同,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不仅包括说和写,还包括口译和笔译,而swain的输出假设中,输出不包括译的技能。各高校的优势资源各不相同,作为区域性高校,层次低、生源差,在翻译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确立一个合理、可行的目标,应酌情侧重培养某一个方向的翻译人才。可将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口、笔译的初、中级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能达到国家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级水平的翻译人才。目前我国翻译课程体系受到严重质疑。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抓住本校的优势,培养能胜任基础翻译任务或某一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或继续深造的机会,培养方式趋向职业化。区域高校翻译教学应依据职业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的形式,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翻译实践,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以提高翻译实务意识和认识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翻译研究所、同声传译设备及网络资源设备等,建立翻译实训室,为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与社会及翻译机构联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口译、笔译、培训及咨询服务,利用网络搭建翻译资源中心与翻译公共服务平台(翻译网站),为学生创设广泛的实践机会,以适应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5结语

从理论和实践上是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创新,对促进高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不仅仅在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并积极地反映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兰.陈思平.浅谈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2付永钢.儒家中道思想与跨文化交际[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4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5王绍洪.跨文化交际与外语课堂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6龙明慧.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问题[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上一篇:演播室视频互动技术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 下一篇:浅议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