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0 09:01:14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性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9月~2009年9月1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均阳性,滴度1:80~1:640。血小板均减少,10~55×109/L。治愈11例,好转2例,其中1例6个月后复发。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重不一,多与机体免疫状态及治疗早晚与关。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 感染 血小板减少 紫癜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97-01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呼吸道病原学的变迁,肺炎支原体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MP占CAP 的10%~40%,并在流行期呈现出更高的发病率。MP感染的发病率主要取决于受感染社区的基本发病率,宿主的免疫力及生物毒力[1]。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引起呼吸系统损害,还可引起肺外表现。现对我院2006年9月~2009年9月1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5例;年龄2~14岁,其中0~3岁1例,4~8岁7例,9~14岁5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11例,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9例,皮肤出血点及瘀斑13例,鼻衄2例,消化道出血1例,其中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2例。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使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被动凝集法)。 MP-IgM滴度>1:40为阳性。结果1:80 2例,1:160 5例,1:320 3例,1:640 3例。血小板10~55×109/L,凝血四项均正常,其中8例行骨穿检查,结果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的ITP骨髓象特点,除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1.4 治疗方法 确诊后均给予红霉素(大连美罗制药厂生产)30mg/kg.d静脉滴注治疗,疗程2-3周;血小板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无细胞壁的病原微生物,它对人类的致病能力正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肺炎支原体通过呼吸道飞沫以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主要存在鼻、喉、气管、痰液中,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引起呼吸系统损害,还可引起肺外表现。肺外表现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肺炎支原体的直接毒性损害以及免疫因素有关。肺炎支原体抗原可直接进入血液,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由于肺炎支原体与人体的心、肺、肾、肝、脑、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这种免疫复合物和自身抗体引起多种靶器官损害,引起肺外表现[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急性期多与前驱病毒感染有关,少数发生在疫苗接种之后[3]。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血液系统变化,最常见的是自发性溶血,但较罕见。我院收治的患儿均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制可能与肺炎支原体产生交叉抗体,诱发Von Willebrand因子分离蛋白酶钝化有关[4]。本组临床资料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在感染后并发,也可同时出现。本组2例以皮肤出血点为首发症状,而呼吸系统表现轻微,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紫癜,病情严重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呼吸系统表现、年龄及诊治时间早晚密切相关。本组1例18个月患儿,胸片显示右肺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发病5天出现皮肤瘀斑就诊,血小板5×109/L,院外已应用头孢呋辛钠、地塞米松3天,入院后予红霉素常规治疗,丙种球蛋白,甲强龙冲击,血小板渐升至正常;另外3例血小板>50×109/L者,临床表现轻微,仅予以红霉素治疗,监测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重不一,治疗应综合抗感染,止血对症同时,适时应用激素,丙种球蛋白的抑制免疫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病程,改善重症病例预后。另外,对于以皮肤出血点症状为首发表现者,应注意尽早进行MP-IgM检测,明确病因,做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尚云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临床问题[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5):385~388.

[2]谢育琴,谢丽蓝.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8):822.

[3]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

[4]曾立军,陈铭珍.肺炎支原体对全身各系统作用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9,35(5):477-478.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不孕症38例 下一篇:住院新生儿 68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