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时间:2022-10-10 08:20:04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体系

宣城市工业学校坚持“真办职教、办真职教”及“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办学宗旨,采取“两轮驱动”的办学模式,即以对口高考和技能大赛为突破口,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对口高考本专科上线率名列省、市前茅,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也是硕果累累,有力地增强了办学吸引力。在全县初中生源日益减少的前提下,每年保持1200人以上的招生规模。

宣城市工业学校在中高职衔接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组织学生参加高等院校的对口招生考试;二是与当地的高职院校合作开办“3+2”五年分段制高职衔接班。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遵循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尊重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选择,改革完善现有中高职衔接制度,形成规范合理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通道势在必行。

一、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1.“对口升学”模式

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接受职业教育这就是“对口升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2.“一贯制”模式

这种模式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3+2”分段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毕业证书。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下的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关系的。

3.“直通制”模式

这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3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3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升入专科的学生再学习2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完成中专学业,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二、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高考改革步伐缓慢

(1)招生计划少,比例不协调。安徽省每年有近30万名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计划每年只有1万多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只有800多人。与一些省份相比招生计划少,比例不协调。

(2)对口高考招生院校与外省相差太大。对口高考是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应用型人才及高端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职业教育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有效手段。目前,安徽省对口高考招生院校与外省相差太大,发达省市招生院校数量多、等级高,而安徽省招生院校数量少、等级低。另外,土木水利类(建筑专业)本科招生计划更少,每年只有几个名额也都是外省学校分配,且安徽省一本院校根本就不安排对口高考招生计划。

(3)对口高考的政策不稳定,改革方向不明确。与普通高考相比,安徽省职对口高考的政策极为不稳,中职学校的师生对招生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的院校都搞不清。这极大地影响了中职学校新生入学时的专业填报,不能很好地推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

2.“3+2”五年制高职对家长、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从近两年招生情况看,报考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数仍然不多。在教学管理上受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推荐工作的影响较大,学生继续学习兴趣下降,要求提前顶岗实习或就业推荐,只拿中专文凭。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岗位)技能作为重点。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高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获取大专学历,还对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就业质量寄予较高的期望。但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原因和师资瓶颈制约等原因,人才培养定位模棱两可,甚至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与中职学校出现“倒挂”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质量也未见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读高职不是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太大吸引力。

4.专业内涵建设脱节

在专业划分上,中高职专业目录不统一;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没有对应关系(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不匹配、专业技能课程倒挂);教材重复现象严重;师资队伍素质不适应及中高职教师缺乏交流沟通等。

例如“3+2”五年制高职,由于门槛很低,招收来的学生基础较差。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基本要求,在“3+2”分段教学模式框架下,由于中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上的脱节,促使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前3年要加强文化素质培养,而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流失学生增多。

5.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

当前,在高职生源严重萎缩的大形势之下,高职自主招生的呼声日高,但从安徽省近2年的试点情况看,由于目前中高职教学内容不一致、要求不一样,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例大、难度大,不能突出技能考核、未能体现职教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报考积极性。

6.中高职衔接“接口不宽,出口较窄”

“中职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更不是终结性教育”。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校实现由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的主要手段,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却局限性较大,有待拓宽。如在衔接对象上,只局限于中职应届毕业生的衔接,而没有吸纳中职有深造需求的往届生;在衔接内容上,只限于中等与高等学历的衔接,而没有重视职业能力的衔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体现不出中职与高职的差别;在衔接时间上,没能顾及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因素,在讨论并落实具体“衔接”事项的关键时候,学生都不在学校,客观上也减小了中职学生的参与度;在衔接管理上,也较多地存在“刚性过大”而“柔性不足”的问题,在目标导向、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探索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另外,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3+2”模式没有构建,导致高职学生“出口”仍然较窄。

三、思考

一是教育应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和选择,教育应引导老百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定位,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是教育一方面培养以动脑为主的高科技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以动手为主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是职业教育不是平民教育,是一类人成长成才的教育,应让家长和学生看到前途和希望,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特长和喜好做出的升学选择。

四是职业教育应明确和坚持中高职办学定位,遵循人才教育培养规律,面向人人,培养初、中、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五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就是建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通道,架设普职贯通的立交桥。

六是中高职衔接的改革发展及科学机制的建立,可以引导初中毕业生理性科学分流。这样既破解了中职招生难的困境,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保障。

四、建议

一是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应有自身人才培养的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利用全省现有资源,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及以上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引导社会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理性选择,为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服务。

二是要大胆改革,实现高职层次对口招生、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中职院校推荐招生及“3+2”五年制高职招生并轨。

三是解放思想,加大对口高考(本科层次)改革步伐,突出技能考核,推行“专业基础理论+技能”考试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专业技能测试委员会,对口考生技能考核由专业技能测试委员会负责实施,并逐步加大技能考试在总分中的分值。加大技能大赛加分权重,特别是国家、省级获奖学生在对口高考中的加分分值,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优惠政策。

四是借鉴好的做法,尽快出台政策,鼓励省内应用型本科(包括重点本科)院校与高职和中职学校采用“3+2”或“3+4”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样既可以满足高职和中职学生进入本科高校深造的需要,又符合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真正建立职业教育上下贯通的人才成长及培养体系。

五是按照大体相当的原则,同等对待对口高考和普通高考,大幅度增加对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并及时公布。加强本科层次对口高考考试管理,规范对口高考成绩揭晓时间,公开对口高考的相关信息等,提高对口高考的信誉度和权威。

六是取消本科院校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增设的“预科1年”的规定。相反,普通中学考入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增设1年“预科”,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意识。

七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灵活学籍管理。在学生专业选择、转专业等方面尊重学生及家长选择,适应中职毕业生升学或就业的需求。

八是由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宏观指导中高职衔接工作,实事求是地重新审核中高职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力求中高职专业名称统一、课程标准合理、教学内容适宜。

九是尊重学生的第二、第三次选择,积极探索普职贯通的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作者为宣城市工业学校校长)

上一篇:图文共享―――实现绘本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下一篇:建筑工程科技创新要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