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利与标准融合战略的思考

时间:2022-10-10 07:39:58

关于专利与标准融合战略的思考

摘要:为有效排斥竞争对手,许多跨国公司和产业联盟采取将自己的专利与行业标准融合的战略。对此,我国政府可通过专利和技术法规的立法来影响标准的设定、实施和推广,还可以与企业通过联合攻关的方式促进标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专利战略 标准战略 融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际上出现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产业联盟都力求将自己的专利与标准融合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将专利与标准融合的战略目的在于使企业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有效排斥竞争对手。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应当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实施专利与标准融合战略的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的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

(一)企业的专利战略。

企业专利战略,是指企业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及方便条件,研究分析竞争对手状况,推进专利技术开发,控制专利技术市场,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产品未到,专利先行”。由于专利的排他性法律特征,拥有一项专利就等于拥有了一方市场。企业专利战略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它包括专利调查策略、专利申请策略、专利实施策略、专利诉讼策略等。研发申请专利,目的就是控制和垄断市场,这也是专利法律属性的体现。随着研发工作的深入,传统的科研开发模式发生了变化,对许多获得专利的技术,专利权人不一定自己投入生产或者作为储备,而是抓住时机将专利许可他人使用、出售、与他人合资等方式获取利益,将专利本身进行商品化经营。近年来国外企业对我国企业的专利侵权诉讼数量屡创新高,对国外市场构筑的专利壁垒日益坚固,花样翻新,致使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之路进退维谷。

(二)企业标准战略

我国政府有关文件将标准定义为“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一种公用领域的技术规范体系(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是一种产业和经济的规则和秩序,主导产业链的利润和权力的分配。根据标准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法定标准与事实标准。法定标准是经过标准化组织的法定程序确定、建立、公告并管理的标准可以认为是法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像ISO、IEO以及区域化组织建立的有关国际标准就属于这类标准。事实标准是没有任何官方或准官方标准设定机构批准仅通过企业的“私有协议”或多个企业的“联合声明”的方式成功的使产业界接受自己的技术而形成的标准。还有一种事实标准是基于厂商的特定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以致消费者不愿意接受其他厂商的同类产品而自然形成的事实标准,比如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已达90%以上,已经形成“事实标准”,许多后发软件若不能与之兼容就无法在市场生存。无论是法定标准还是事实标准,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技术标准本身的技术水平,关键还在于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水平和规模。比如事实标准一旦形成,如果不按照该标准生产产品,企业将获得极小的市场占有率甚至无法生存。

二、专利与标准融合的战略趋势及影响

(一)专利与标准融合战略的内容。

从表面上看,专利与标准似乎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前者的作用是在于权利的垄断性及其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后者的作用是促使市场统一,便于货物与服务的流通、使用。因此,早期的标准化组织尽可能地避免将专利带入标准中。但是随着专利的产业化速度加快,使得标准的内容由原来的只是普通技术规范向包容一定的专利技术方向发展,专利对标准的影响越来越大,标准与专利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

“专利与标准融合战略”,就是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将专利技术成功地与标准相结合,使二者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以便其他企业对该标准的使用,从而达到“坐收渔翁之利”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融合也是专利借用标准的“外衣”,克服了自身适用范围的不足,以达到自身价值最大化。由于专利技术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其他企业为了避开专利技术先进入者所布下的专利“地雷阵”,总是采取“迂回包抄”战术,绕开专利技术或产品,转而采用其他非专利的或使用费较低的技术替代品,或者在他人的专利基础上继续研发,用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来制约前人的专利使用。与专利相比,标准是一种公用领域的技术规范、准则,是一种产业和经济的秩序。通过建立标准,标准的主宰者在标准的使用者和标准体系内部不同的游戏者之间建立一种规则和秩序。这种秩序决定了权力分配和利益分配的工具。任何企业都可以避开专利技术,但避不开标准。标准的这些特征有效地弥补了专利技术垄断化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存在大量的专利技术,标准制定组织难以逾越专利权人所布下的“地雷阵”,难免在标准中采用一些专利技术。那些具有独占性地位或垄断性地位的企业有许多是通过专利联营、交叉许可等手段,将专利技术纳入标准,巧妙地将全球技术许可战略构建在标准许可战略之中,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链条。

(二)专利与标准融合战略的影响。

标准的专利化和专利的标准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难以否认的基本态势,它导致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成立专利联盟(patent pool),并借助标准的行业控制特点去推广实施,使技术标准成为专利联盟成员控制市场、阻碍有效竞争的手段,专利权人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专利技术与标准融合的动态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过程,专利权人借助了标准这个载体,将私人利益附着在公共利益之上,甚至超越了公共利益,从而严重扭曲了标准协调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的作用。最终专利权人把专利权与标准同质化,专利借标准“外衣”而积极推广,标准则借专利形式而获得了一种似乎合法的权利形式――“标准权”。专利标准化的效果并非是“专利+标准=专利标准化”,而是达到了“1+1>2”的效果,通过两者融合战略,许多跨国企业实现了在技术和产品上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利技术的效益。

三、借鉴国外的标准化战略

(一)美国的标准化战略。

美国的科学技术全球领先,拥有强大的军用研发系统,强大的企业研发系统,效果良好的军用转民用系统;同时美国拥有庞大的跨国企业群体,它们的技术推广能力,专利技术的运作能力,标准化的运作能力都非常强;另外美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和统一的内部消费市场。这些优势决定了美国的标准化战略主要表现在:(1)国际标准和全球事实标准一起上,美国的IEEE承担ISO/ICE JTC1秘书处,包揽了1/3的ISO和IEC的国际标准。美国的跨国企业缔造的实施标准占据事实标准的绝对优势;(2)同时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化和北美地区标准一体化,推动拉丁美洲进入北美体系,推动亚太地区的标准一体化;(3)在全球范围推广“分散决策,自愿采用的标准化体系”的思想,在不同的国家政府耳边强调“政府不要干预”的理念;(4)在全球范围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美国技术的先发优势。

(二)欧洲对待专利技术的标准战略就是“合作创造价值”。

一方面,实行欧洲内部市场一体化,将体量庞大的一体化内部消费市场进行充分地协调整合。欧洲已经不是世界科学中心,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如美国和日本,技术储备难以在全球领先。但是欧洲市场广大,各国之间努力合作,形成高度一体化的消费市场,同时将各国的技术法规体系(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加以协调统一,进一步加强了欧盟市场的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制度化合作,以互相合作来发展欧洲。欧盟、欧洲政府、协会组织、企业都能够广泛合作,比如在电信领域欧洲积极引入美国的技术、屏蔽美国公司的影响、通过政府强制推广标准、给欧洲发展和欧洲企业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自情况不同,欧盟、各国政府、企业、各种组织、研究机构都能够形成合力,统一口径,把“执行力”发挥到极致,把细小的程序运用到恰如其分。

(三)日本在技术标准战略方面创造了奇迹。

日本在二战后经过50年的发展,成功地实现了高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在国内培养了许多大型跨国企业,还有能力主导国内高科技产业标准发展。日本二战后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洲,加上内部消费市场较小,各种资源缺乏,国际影响力也远远不能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但是日本有着极强的民族进取精神,政府一直不间断的组织研发攻关、标准攻关,通过标准联盟和技术联盟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和核心标准,培养世界级的跨国企业和研发能力。在准化战略方面,积极争取国际标准组织席位,通过国际标准推广自身的技术;跨国企业大量参与事实标准的设定;在实现国际化同时,倡导区域化,而且是通过走国际标准组织和区域标准组织的路线实现国际化和标准化战略。

四、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专利与标准融合的战略

(一)政府可以通过专利和技术法规的立法来影响标准的设定、实施和推广。

专利法对专利权的保护存在一种平衡机制,即在对专利权的保护的同时给予一定的限制。2005年3月我国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指南,即有关于国家强制性标准与专利权关系问题的主题。在标准化立法和相关制度中把握专利技术专有权与公众合理使用技术的平衡点,合理规范和平衡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用专利技术的利益关系,适当规范公众可以获得相应许可的方式、条件和程序。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技术法规规定标准的基本内容或者基本要求,实质影响标准开发,通过标准化的法规和政策影响正式标准设定组织的政策和程序等。许多标准的实施和推广,也离不开政府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政府的资源调度和安排。

(二)制定反垄断法对技术标准制定与实施中的垄断行为予以审查与惩处。

反垄断法可以要求专利权人在标准设立过程中履行专利信息披露义务,避免在标准得到大规模实施之后,专利权人突然要求标准使用人支付专利使用费。对标准设立中有关“必要专利”选择中的垄断行为可以通过法律予以惩处。一项产品的标准往往由一系列必要技术集合而成,如果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标准中纳入专利技术,也只能采集“必要专利”。那些将非必要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做法,会导致损害竞争对手、消费者及公平竞争机制的垄断行为发生。随着科技的发展, 应当适时更新、调整“必要专利”以保持其最优化,这会导致权利人的抵制行为。反垄断法应对这些违法抵制行为予以否定性评价,规定非必要专利不得进入技术标准,行为人不得联合抵制“必要专利”的更新。

(三)目前政府可以采取与企业联合攻关的方式促进标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我国可以通过学习美国、日本、欧洲的做法,在学习中逐步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优势,形成自己的标准崛起的路径。标准不能实行拿来主义,但技术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拿来的技术,必须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它的影响力。政府可以通过有限的开放,获取各种技术资源和投资,促使标准设定和推广的成功,促使我国企业在标准竞争中取胜。同时组织国内的主导企业对标准进行攻关,通过设定标准促使他们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标准化领域的成长和积累,培养出自己的跨国企业。比如可以推动大陆与港澳台的技术标准协调、技术整合实力的提升、市场的完全融合,通过对各地各种优势的整合,形成相当有影响力的区域市场。

(四)企业应注重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我国不少企业很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却容易忽略对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能在他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针对我国企业高新技术水平较底的现实,有关联的企业可以结成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要条件具备,就想方设法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不失时机的将我国先进的、有本土特色的标准方案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并推动其在国际贸易中采用,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上一篇: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公允价值的分析与完善 下一篇:关于外商投资和公司法之间关系的协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