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中的三个转变

时间:2022-10-10 05:56:31

创新教育中的三个转变

摘 要: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以新的心态、新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二、教学内容的转变;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创新;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74-02

创新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正如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以新的心态、新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1、弃旧扬新,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以“教”为中心,创新教学观则要求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上演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案剧”。凭借黑板和粉笔,教师将学生掌控在课堂预设之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完成知识内化,构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2、返朴归真,树立新的师生观 传统的师生观让学生围绕教师转,创新教育的师生观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转”。将学生置于受灌输的地位,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学生习惯于张大嘴巴“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展。新的师生观要求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做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则演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师生之间具有民主平等的关系。

3、与时俱进,树立新的人才观 传统人才观以知识为标准定格人才,而创新教育观要求以智能与创新能力为人才的标准。以往的教学以课本为主,拘泥于教师的讲说,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和模仿,谁接受的知识多、模仿得好,那么谁就是人才。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拥有学到的知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拥有创造的头脑和知识建构的能力犹如一潭活水。因此,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4、取长补短,树立新的学习观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受时空限制,主渠道在课堂,学习的目的是应试。所以,长期以来的教育者将学生的知识取向拘泥于“书本+传授”,学习的概念只建立在课堂上,考试是根本目的。新型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受任何局限。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的知识,知识的来源不再只是教科书,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知识信息。报纸、电视、收音机、网络是时时处处学习媒体,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任何社会场所都有学习的机会。而考试只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

21世纪,人类知识积累的速率明显加快,人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需要学习的知识都在按指数规律增加,一个人想在学校里把一辈子要用的知识都学到是不可能的,显然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重新组织和安排。

1、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 作为学校,不能只抓知识教育,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作为教师,更应该把培养人格当作首要任务,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要适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感。利用教材穿插国情教育,讲科学家的发现史和发明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其次,要适时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目前,我国国情是大部分少年儿童都属独生子女,除性格较专断外,意志力的薄弱也是他们的弱点。创造一定的环境,通过自学、搜集资料等活动,有意识地将意志力锻炼作为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也是势在必行的。

还有,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缼少的。通过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从小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2、重视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研究性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在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

第一,自主性关注。重视学生的智力潜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学习兴趣去主动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式,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实践经验为学习基础获得直接经验,建构新知。

第二,探究性关注。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为学生拟定可选择的研究课题或研究目标,但并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研究去接触自然、社会,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养成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培养不盲从、不轻信的习惯,形成科学客观的实践品质。

第三,开放性关注。将教学内容从课本转向社会、自然、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方式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价值,使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呈现开放性。

第四,合作性关注。在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合作,让师生、生生在共同学习中将经验达成共享,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课本中的问题,不是进行题海大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它要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探究性课堂模式 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但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创新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将课堂交给孩子,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通过互动的形式探索规律。当然,课堂互动的方式有多种,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书---生”互动。“生----生”互动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师---生”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一句话的交流、一个手语的感悟、一个眼神的互换等; “书---生”互动指学生主动与书本间的交流。在教学中,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只要把握好时机,组织学生以合适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小组、同桌间的合作交流,就会调动起他们的探究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待,自主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总之,创新教育呼唤我们构建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活泼、轻松的探究性课堂模式。

2、拓展学生思维,构建开放性课堂模式 课堂不是单一的我教你说的场所,而是一个知识多元化的大载体,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最充分的准备,也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多方面的工作,如搜集资料、做调查统计等。或许,一堂数学课已经不仅仅是与数字的交道,学生看到是单纯的x+y=z,它可能已汇集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各方面来自社会、家庭、图书馆的知识,甚至于一部分来自个人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另外,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模式,还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不要将知识装在一个死框子,而是大胆地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乐学、会学,给不会说、不敢说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我相信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3、尊重学生个性,营造自主性课堂模式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教师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让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改革和创新给经济带来了繁荣昌盛,也给教育带来了无限发展的空间。面对教育革新,我们应该必须改变趋于保守的传统教育思想,组织有创新特色的教学内容,构建自主、开放、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想,昂扬的斗志,进行教育的改革创新,努力为教育事业注入一滴活水。

上一篇:稳定性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