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缅甸神话故事《三个龙蛋》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时间:2022-10-10 05:45:19

浅析缅甸神话故事《三个龙蛋》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摘要:中缅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胞波”(缅语,即同胞和亲戚之意)情谊。同志曾为中缅“胞波”情谊写下了热情的赞歌:“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缅甸是东南亚地区最早传入佛教的国家,尽管人们在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接受了佛教和半佛教的神话,冲淡了原有神话的民族色彩,所以缅甸神话故事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是世界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世界民间故事文库的内容。

关键词:三个龙蛋;佛教思想;理想型文学

一、《三个龙蛋》的故事来源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龙女和太阳神之子邂逅相遇,两人情投意合,结为伉丽。不久,龙女有孕产下三个龙蛋,遣白鸦前去报喜。太阳神之子得知这一喜讯非常高兴,当即让白鸦捎回一块价值连城的红宝石赠给龙女,以表庆贺。哪知途中,白鸦遇见商人聚众野餐,垂涎三尺,遂将红宝石包挂在树杈上,上前觅食。不料此事被一商人发现,悄悄取下小包,偷走了红宝石,换上了一块干牛粪。白鸦没有发觉,仍将小包送给了龙女。龙女看后无限悲伤,丢下龙蛋返回龙宫。太阳神之子得知此事,十分恼火,遂将天火烧了白鸦,白色的羽毛被烧焦变黑,从此白鸦变成了乌鸦。与此同时,天神还施展神通,指引一位猎人来到龙女居住过的岸边寻找龙女。猎人在那里只见到三只龙蛋欣喜若狂,他拾起龙蛋准备返回。但途经一条大河时,正遇涨水,龙蛋落水漂走。结果一只龙蛋漂到今天缅甸摩谷地区,破裂成为无数的红宝石,故今日摩谷地区以盛产红宝石而闻名于世;一只龙蛋漂到中国,变成一位美丽的公主;另一只龙蛋则沿伊洛瓦底江漂到良宇地区,被一对骠族老夫妇发现,经过他们二人精心照料,生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英俊王子,后来便成了古代缅甸蒲甘王朝开国君主-骠绍梯。

二、佛教思想对缅甸神话故事的影响

(一)原始社

东南亚地区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东南亚各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中,编织了许许多多瑰丽奇特的神话,为人类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在缅甸原始社会,人们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很多神话,人也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这就是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神话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跟自然界的斗争,以及要求征服自然的理想和愿望。

(二)佛教思想传入的时间

缅甸是东南亚地区最早传入佛教的国家。据考证,佛教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时代便已传入缅甸南部的直通地区。缅甸在11世纪出现了由缅族人建立的蒲甘王朝,此后具有缅甸特点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形成了充满宗教色彩的生活习俗,佛教活动贯穿缅甸人的医生,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佛教思想占统治地位

缅甸古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在两个方面对缅甸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个方面是由于小乘佛教在缅甸封建社会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并且没有遇到过其他思想的挑战,它深入人心而且全面渗透到缅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古代缅甸文学从一开始就同小乘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文学作品多由僧侣创作,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另一个方面是,由于缅甸封建社会的基础是村社,没有复杂的封建行政系统和庞大的官员阶级,社会结构相对说来也较为简单。

三、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一)表现性

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突出再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三个龙蛋的故事中,讲了“龙女和太阳神之子邂逅相遇,两人情投意合的爱情故事”,用这种表现性的方式,深动形象、直抒胸臆的表达了二人的美好感情,还产下三个龙蛋。现实型文学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故事中“白鸦遇见商人聚众野餐,垂涎三尺,遂将红宝石包挂在树杈上,上前觅食”还有“太阳神之子得知此事,十分恼火,遂将天火烧了白鸦,白色的羽毛被烧焦变黑,从此白鸦变成了乌鸦。”

(二)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由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所决定,现实中的人物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龙”不存在,是一种虚幻和假设的概念,“龙蛋”也不存在。“太阳神”、“白乌鸦”“天神施展神通”都是想象和虚构的。“龙蛋落水漂走,一只龙蛋漂到中国”故事情节离奇,不受生活真实和空间所限制。

四、中缅关系的重要性

缅甸民选政府为了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高度重视发展与友好邻邦中国的友好关系。中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与沿边开放过程中,从建设德宏、临沧、保山对缅开放口岸,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进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建设国家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过程中,更加重视缅甸在内的周边国家友好关系,使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中缅之间的传统“胞波”情谊,使这种友谊上升为新时期的“胞波”友谊。

五、结语

中缅两国的交往史长达两千余年,源远流长,两国人民通过长期交往和相处,建立了深厚友谊和亲密关系。中缅关系关乎两国的边境安宁,传统的友谊与交往是我们共建和谐边示范区的重要纽带,中缅传统“胞波”友谊是两国人民来之不易的成果,增进和加强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张玉安.东南亚神话的分类及其特点[J].东南亚纵横,1994(02):12-16.

[2]常青.中缅两国情谊和贸易[J].国际贸易,1983(05):25-26.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姚秉彦,李谋,杨国影.缅甸文学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5]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6]孙大英,高歌.东南亚各国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7]李茂琳,王素勤.增进中缅传统互信巩固“胞波”情谊[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4):7-12.

作者简介:李孟竹(1992.05-),女,彝族,云南蒙自人,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上一篇:电商视觉设计课程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喜欢传球的业余话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