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舆情生态的三次重大变革

时间:2022-10-10 05:12:40

网络空间舆情生态的三次重大变革

三次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舆情生态。变革的最直接后果是政府部门习以为常的以“堵”为目的、自上而下、集中控制、基于传播过程和内容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舆情趋势。必须找到以“疏”为目的、自下而上、分布式动员、基于个人和网站的新型模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当下网络空间的舆情问题不少,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舆情生态失衡等,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对民众社会信心的损害,对中国软实力的损害,非常值得反思。但是主要原因并不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是没有把握住发展趋势,没有摸准内在规律,也就没有找对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到最近几年之内互联网已发生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2002年开始的博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互联网2.0。从社会传播层面看,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个人媒体。这场变革的直接结果是社会传播的力量从机构转移到个人。当然,博客时代的个人媒体由于传播能力有限,仅仅是颠覆了内容生产,消解了传统内容生产的过程。这次变革冲击的主要是新闻源的开放,但是传统基于内容传播过程的管理依然有效。对传统监管体系的变革颠覆了一半。

第二次变革是2008年开始的微博。微博的变革是博客的延续。微博的内容生产与博客相似,主要的变革在于内容的传播。形成微博巨大传播威力的3大武功:以主动添加的关系为纽带、以大规模推送即时达到为手段、以一键转发完成瞬间放大引爆。这三大武功完成了个人信息可以大规模、即时化传播的完整机制。一言蔽之,微博使个人媒体具备了大众媒体的传播能力。也就是说,微博消解了内容的传播过程。根据美国的研究,在Twitter之前,网络舆情的传播还有大约两个小时的时延。传统的舆情管理可以利用这两个小时进行很好的监控和管理,但是,Twitter之后,这个时延就彻底消解了。

第三次变革是2012年开始的微信。从传播的链条看,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讯类软件传播链较短,多数只有一级传播和二级传播,传播范围也仅在确定关系的“好友”范围内。难以形成类似微博的大面积、长链条的传播模式。但是,通过好友通信录、群组和公众账号,以及与微博和朋友圈等形成互动,使得传统传播能力非常有限的一对一为主的人际传播具备了大众传播的能力。

如果说博客和微博彻底变革了公共领域的信息传播模式,那么,微信则彻底改变了私人领域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且完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信息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全球性的“所有人面对所有人大规模的即时传播”新格局。通过消解内容生产过程、内容传播过程和一对一人际传播过程,人类信息传播速度和能力极大提升,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大规模同时在线网民之间信息的实时传播已经初步奠定。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形势和新现实。这是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但是对于政府管理来说,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中国网络空间中舆情的大致格局,从内容生产的数量看,每天新增数万篇职业记者的文章,新增数百万篇业余者的博客文章,新增数亿条网民的微博内容。从内容生产的群体看,包括大约百万级的专业记者队伍,1亿活跃的博客用户,3亿活跃的微博用户,5亿活跃的微信用户。这样的一个舆情生态,如何才能有效引导和管理?没有新思维和巧办法显然是不可能的。

上一篇:一片丹心在通城 下一篇:IP硬盘,玩玩还是来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