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面子需求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时间:2022-10-10 04:59:11

浅析面子需求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摘 要】本文从面子需求的理论入手分析和解释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生冲突的一些事例,意在说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面子需求造成的交际误解,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面子需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误解

一、中西方面子理论

面子概念作为人类心理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被认为是所有交际中的重要因素。“要想了解一个新的民族,一种新的语言,或在一种新的文化中如何应对面子需求时所表达的细微差异是非常困难的” i。权势在面子需求中不可避免地体现,与礼貌准则紧密联系。“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行为是和说话人的情感,思想,交际的目的以及其价值观有关联的,那么个人意义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基础之上的,社会意义的‘自我’概念则不断地转换,因为个人在和不同的交际者交流时需要调整自我认同身份。” ii

1、中国的面子观

“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抽象而不可捉摸”iii,也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与中国人心理及行为密切相关。例如“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这里的“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面子”什么时候开始具备这种含义呢?

面子,俗称体面光荣。“《旧唐书・张传》:杨复恭卮酒属,辞,……复恭戏曰:‘相公握禁兵,拥大,独当一面,不领复恭意作面子耶!’笑曰:‘贼平之后,方见面子。’复恭衔之。”iv可见,“面子”一词自出现时就具有光荣义,至今在生活中仍俯拾皆是:

[1]过去哪家公司有如此“面子”,居然能劳驾总书记大驾,亲自“说话”?v

[2]我成了公司里的台柱子,为赵总争回了面子。

此处“面子”近于“光荣”或“荣耀”,具有强烈的感彩。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与他人分开。

2、西方的面子观

西方的“面子”一词出现于上世纪 50年代后期,由 Erving Goffman 提出。他认为 “面子是一个面具,它的改变取决于它的观众以及社会交往。换句话来说,尽管每个人拥有自己的面子,但人们也是根据周围的环境来改变其面子即公共的自我形象”vi。在此基础上,布朗和列文森(Penelope Brown & Stephen Levinson)提出著名的礼貌原则。面子理论是该原则核心,他们认为“在社会中,每个具有说话能力的人都具有面子,即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所拥有的公共的自我反映”vii,并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积极的面子”指交际中的个人正面形象,包括希望受到他人赞许的愿望;“消极的面子”则指个人在交际中所拥有的个人空间、不受他人打扰并有所保留的权利,包括在交际中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并把有损他们面子的行为称为 FTAs,即 “face-threatening acts”。后来,Scollon提出“面子是在交际中,交际的参与者相互给予、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 viii

二、面子的考虑引发的误解

面子在中国人的行为标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英语课上,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不高,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事实上,我们不是不知道答案,也不是没有问题。那是为什么呢?很多中国学生感觉在公共场合提问题很不舒服。如果提出问题的话,就可能有损面子:愚蠢的问题会让老师和同学们看不起。为了维护面子,他们尽量选择在上课不发言或不提问。如果他们不理解的话,就会私下问老师(以避免在众人面前丢面子),或者在家自学,通过提高成绩挣面子。相反,西方的学生在课堂上则相对活跃地多。

文化不同,面子理论也不同。因此,即便是十分用心去表示礼貌,由于两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交际双方之间的信息传达也往往出现偏差,并造成误解。

1、当场打开礼物?

是否当场打开礼物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比较常见的误解。一位美国朋友告诉笔者,她送给她的朋友生日礼物,而她的朋友只说了句“谢谢”,并没有当场打开礼物。这使她认为她的朋友不在乎她赠送的礼物。

这个误解是由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导致的。接受礼物时,担心伤及朋友的面子,中国人通常不会当着赠送者的面打开礼物。中国人的这一文化习惯使得西方朋友难以接受,并产生误解。所以,当语言学习者把这一文化模式带入目的语文化的语境中,误解就自然产生了,因为中西方接受礼物及表达谢意的习惯是截然不同的。

2、时常主动给予建议威胁到西方人的面子吗?

中国人认为提出建议是一种表达善意与友情的方式,并不是想干涉别人的私事。因为如果有人谈到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若听者只是听,而不进行评论或给予意见的话,说话人就会认为他漠不关心或自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以倾听为中心(listening-centeredness Gao & Ting-Toomey,1998)的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就会把‘问题报告’作为向交际的另一方寻求建议的信号”ix。对中国人来说,如果他面临选择,其家人或朋友会给出他们认为对其来说是最好的建议,这被认为是真正关心的标志。所以,中国人习惯性在西方人没要求中国人提出建议的时候给出了建议,反而被西方人认为是伤及了他们的“消极面子”。

笔者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笔者的一位美国的朋友告诉我她感冒了,刚好那天下雪了,笔者便建议去她的宿舍帮她辅导,免得她出来加重感冒。并叮嘱她要多喝些水,多穿些衣服。可是她却语气很不友好地说:“我是真的感冒了,并不是偷懒不上课。”笔者一阵错愕,仔细地回想了一下自己的话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原来她以为我提建议去她宿舍辅导是不信任她。

后来,她告诉我,她很不喜欢“多穿些衣服”、“多喝点水”等我们认为的比较温馨的、很自然的表达关心的话语,因为那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解就是因为我们干涉了西方人的“消极面子”,让他们有一种被强加的感觉。

(下转第240页)

(上接第238页)

3、该不该和谐?

中国人一向重视“和而不同”,凡事都以和谐为目的,然而这种面子考虑西方人却不买账。笔者的美国朋友曾告诉我,她在讨论时跟一位同学争吵不休,刚好遇到一个中国朋友,就询问她的中国朋友到底谁的观点对。她的中国朋友支支吾吾了半天,很委婉地告诉了她,她们的观点都对,但是都有些偏颇。她觉得她的中国朋友很虚伪,然后询问笔者的看法。笔者很为难地告诉他,她朋友的做法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造就的处事习惯,他以为不做出判断,至少可以挽回一方的面子,特别是观点错误的那方的面子,从而达到和谐融洽的目的。其实,按照Gao & Ting-Toomey的礼貌原则,这个中国朋友应该坚定不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犹豫半天,最后说了一些同时伤害了两个人感情的话。

三、结语

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误解现象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我们能够用许多理论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式来解释这一现象。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礼貌原则中的面子需求理论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误解进行了剖析和阐释。

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尽量避免由于“面子”文化的差异而引起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注释:

i 王莉.面子需求和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4).

上一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 下一篇:留住孩子心中那颗创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