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孩子心中那颗创新的种子

时间:2022-04-08 12:41:01

留住孩子心中那颗创新的种子

小松是我们班比较特殊的一个学生。他的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奇思异想,一会我是外星人,一会奥特曼打怪兽……他在课堂上自由散漫,回答问题时,不知道他的思维会跑到哪里说上一大通。一次校公开课上,他一直举手,我怕他不知又会说到哪里,于是没有让他回答。课后,领导和我提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有些孩子的确特殊,但或许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你一定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发掘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抓住契机进行培育,现在他的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许就是他将来创新的种子,一定不要轻易打击扼杀他活跃的思维。”

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小松。发现做为一年级的新生,他除了比较自我,还有些自卑胆怯,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于是我就和他的妈妈沟通。他的妈妈提起他唉声叹气,说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小松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不守规矩,喜欢自言自语,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问:“都说些什么呢?”小松的妈妈说:“他五岁的时候,在幼儿园里给小朋友讲人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因为他的爷爷是医生我是护士,有时他在家里会自己翻着我们的医学书看,可能看那些图看会的吧。”“哦?是吗!”我一听眼前一亮,“孩子很聪明啊,能很专注地自我学习,多好啊!”他的妈妈一听,有些不相信地说:“是吗?他天天说的一些话,都不知道怎么想的。”我请他的妈妈把他有趣的话记下来。过了一阵子,他的妈妈拿给我看。“海水是蓝色的,因为大海抱着天呢。”“妈妈,我流口水了,因为你是甜的,我抱着好大一块糖。”“妈妈,我发誓,等你老了,我一定把你做成木乃伊。”“妈妈,我觉得自己耳朵进蚊子了。但是它应该是出去了,因为里面没有水,没有空气,也没东西吃。它要是没有东西吃,是不是就该吃我耳朵里的肉了?那我就堵住一个耳朵,然后让另一只耳朵对着阳光,它看见亮光就应该出来了。”我一看眼前又是一亮:“多么棒的表达能力啊!”一个方案已经在我心里形成了。

就在那周的班会上,我说:“我给大家读一些话,大家听听怎么样?”我读了小松说的话,同学们听着听着,都露出惊奇的目光,开心地笑了,还使劲地鼓掌。我告诉大家这是小松同学说的。大家向他投去了赞美和羡慕的眼光,掌声更热烈了。我说:“请小松同学给大家讲讲我们是怎样消化的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小松高兴地站到了讲台上,眼睛亮亮的,眉飞色舞地为大家讲起来。小松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回到了座位上,坐得那么端正。我又问大家:“小松说,他喜欢和垃圾桶玩,因为垃圾桶让他觉得安全。那么咱们同学是不是比垃圾桶要有趣的多呢,你能不能让小松觉得你更有趣,更想和你玩呢?”同学们大声回答说:“能!”下课后,只见同学们这个说:“小松,我们一起玩吧!”那个拉着小松的手就走。小松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快乐!我想,只要我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学习中的亮点,做为适当的教育契机,通过一次次地努力,一定既能让小松这样特殊的孩子快乐地融入集体,又能让他保留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保留他心中那颗小小的创新的种子。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现代教育担任培育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其最首要的两个特点是: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就像小松一样,他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拥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他因为兴趣,能一个人看医学书,从图片中学习到人是怎么消化的,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能力啊!因此,有人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看作是高中大学的事情,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需要从小学阶段就抓起。对于我们小学老师来说,应该用一双慧眼去识别孩子创新的种子,用一颗爱心去呵护那颗创新的种子,用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创新的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导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陈旧的教育思想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学生,抹煞了人的个性,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不要让班级制教育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他的个性,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胡思乱想”,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让他感受到创新带给他的快乐骄傲,而不是去承受“为什么你总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斥责和怪异眼光。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殊性。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是有个性的,有创新精神的。我们要多尽一份心力,去维护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创新的想法。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保留他心中那颗创新的种子!

别因为自己的疏忽,无视这小小种子的存在;别因为分数的压力,而将它残忍地扼杀。精心呵护这创新的种子,让它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总有一天,它会开花结果,孩子会成长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上一篇:浅析面子需求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下一篇:葵花籽休闲食品生产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