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提问

时间:2022-10-10 03:55:43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提问

【摘要】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地精心设计有梯度、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问题,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做法;教材;评价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它既是教师知识面、驾驭教材、临场应变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非常重要。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地设计有梯度、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问题,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提问的一些做法:

1. 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这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本堂课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六性”,即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整体性、深刻性和开放性。

1.1 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1.2 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教师通过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

1.3 设置层次清晰、又具整体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1.4 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学生中会有眼高手低的不良习惯,教师要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揭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

1.5 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提问涉及面要广,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理运用等待 合理的等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来回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另外的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

3.1 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3.2 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

3.3 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

3.4 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

3.5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

4. 对学生的答问,要有效评价,强化激励 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重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很好”或者“太好了”等等这种“脸普化”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我们应尽力澄清、扩展、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强化学生的成功感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通过目光接触、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身体语言配合,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错误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摸清学生回答出错的思维过程,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新的数学教学资源。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挫伤学生思维积极性,降低提问的实效性,要真正让课堂中每一次提问都化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5. 提问不宜太多,要精而准 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这是表面上、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学习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多设计一些问中有练、练中有问的题型,提问与练习两者互相融合。“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有效,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对待课堂提问,我们要潜心研究并掌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通过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做到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安贵增 刘殿光 《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初中数学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4.

[2] 陈旭远 张捷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3] 吴臻儒 《主体参与课堂实务》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4.

上一篇:音视频教育教学系统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应... 下一篇:注重学科整合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