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帮扶工作经验交流

时间:2022-10-10 02:15:08

民政局帮扶工作经验交流

在省民政厅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努力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宗旨,把“为民解困”作为第一要事,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勤政务实”作为第一要求,努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党委负责、政府主导、部门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具有*特色的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组织制度建立、管理规章配套、覆盖城乡社会的社会救助网,为维护省城的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谢*、实现率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注重组织建设,形成科学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形成科学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必须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组织的领导体系和规范的工作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民政部青岛会议之后,我局就着手开展了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调研,草拟文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列入我市民政重点工作,实施了以提升救助手段为突破口,以完善制度为保证,以整合救助资源为目标的工作部署。

20*年,提交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关于建立健全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市关于扶持资助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四个规范性文件,加上前几年出台的有关“城市低保、廉租住房、双拥优抚、老年人权益维护、残疾人权益保障、救助超市、征收城市生活垃圾费减免、城市管道煤气费减免、冬季取暖费减免以及医疗、教育、司法援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我市社会救助体系从制度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取得突破。

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社会救助体系文件的出台、领导组的成立,在制度上形成了党委负责、政府主导、民政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构建一体化的社会救助领导体系、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救灾、医疗、教育、住房、司法、五保、就业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部门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注重规范完善,发挥综合解困效应

近年来,我市社会救助工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救助手段日臻完善,救助水平日渐提高。

(一)城市低保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不断规范。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经过试点探索、建章立制、全面实施、提高完善等四个阶段推进,已形成“政府领导、民政实施,财政负担、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低保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注重制度建设。我市自1997年7月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先后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四个文件;以市民政局名义出台了“分类施保”“资金监督管理”“家庭收入核定评估”等四个文件,进一步完善规范了低保政策。

探讨“分类施保”。根据民政部、省民政厅的要求,制定了“分类施保”办法,去年在全市10个街办50个社区进行试点,享受“分类施保”救助对象共计2896户次、4529人次,占试点单位低保对象的18.3%,占全市低保对象的2.9%,近期又扩大范围在全市试行。

低保资金足额到位。20*年,全年下拨低保金1*15万元,支出9283万元,市财政预算3000万元,支出2355万元,县(市、区)财政投入719万元。去年底,全市低保对象达到34470户73486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3.25%,人均补差达到1*元。做到了审批有进有出,补差金额应给尽给,按月发放及时到位,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组织机构逐步健全。目前,我市市、县(市、区)、街办、社区四级城市低保管理服务平台已建立,形成了职责明确、范围清晰、保障到位的城市低保管理服务体系。市低保中心人员编制12名;县(市、区)低保中心人员编制5名,72个街办(乡镇)低保所人员均编制3名,453个社区低保站人员均编制1人。

(二)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启动。去年市委、市政府把农村低保工作,作为体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抓,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市政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后,政府决定市、县两级资金配套比例(贫困县为7:3,其余县区为5:5)和全市统一90元/月/人的农村低保标准;各县(市、区)积极出台农村低保办法及农村居民收入实施细则,集中时间,走村入户,进行审批、公示。阳曲县县委、政府从各机关抽调人员,采取包村包户的办法,实施低保审批工作,确保了低保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经过严格的组织审批程序,全市无因低保审批问题到省、市上访。去年全市享受农村低保24649人,占我市农村人口2.5%,确保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近年来,我市根据民政部、民政厅建立救灾紧急救援机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救灾工作机制、灾害救助体系、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制、灾害信息搜集、网络传输和评估机制等建设。市、县两级分别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预案》,一套以救灾工作分工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为基础,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为辅助的灾害救助体系已初步形成。去年,我市接收上级救灾款375万元,市级支出68万元,县级支出231万元,有11万灾民受益,并拨出30万元专款,配备了救灾储备物资,建立了灾民登记簿、救济卡制度,使救灾救济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保障了救灾款物及时足额地发放到灾民手中,使救灾工作做到了查灾、核灾、报灾、救助及时准确,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全市1*个街道、乡镇中,建起了118个爱心救助超市,在社区设立捐赠接收站561个,救灾捐赠工作实现了由集中性社会捐赠向经常性社会捐赠的转变。全市共接收社会捐款390万元,接收捐物折价184万元,下拨救助拨款320万元,下发新捐赠衣被4000件,捐赠衣物10万件,社会互助工作的开展,对我市救灾救济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医疗救助城乡一体。目前,我市农村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几乎占到农村困难群众的一半,尤其身患重病的农村困难家庭,单靠农村传统救助是杯水车薪,生活仍处于艰辛状态。20*年我市在五个县区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基础上,20*年实施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年下拨农村医疗救助金178万元(省级128万、市级50万),帮助14622名困难群众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救助大病患者471人,共支出救助金122万元。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市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和财政局联合下发了文件,并确定城市人口比较集中的迎泽区、万柏林区、杏花岭区、古交市作为我省城市医疗救助试点,试点单位均以政府文件出台文件和实施办法,建立了领导组,l列支资金55万元,接收上级资金380万元。目前,全市城市大病医疗救助249人,支出救助资金1*万元。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受到群众的欢迎,被救助的特困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农村五保实现尽保。我市五保户共计3744人,未享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供养的2496人。为使五保户得到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我市加大五保供养资金的投入,省下拨我市五保供养补助244万元,市财政支出了81万元,县级政府支出了25万元,确保五保户不低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实现了五保供养工作的应保尽保。古交市由财政拨款,将五保户、农村低保户中的70岁以上老人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围,使这部分人群得到双重保障。

(六)部门尽责,救助措施多样化。为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针对低收入家庭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困难,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帮困措施,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的群众得到了有效改善。教育部门实施“爱心助学工程”,每年拿出600多万元用于贫困学生的救助,设立双特班、宏志班,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入学,去年设立“关爱学校”,免费招收了100名家庭困难子女;劳动部门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4*0”人员7882人再就业,颁发《再就业优惠证》,享受税务、财政、劳动保障、工商、银行、建设及其他部门制定的扶持政策;司法行政部门为外来工、残疾人和城乡困难群众设立“绿色通道”,在全市建立了100个“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和“社区居民法律援助室”,开通“148”24小时法律服务热线,随时为困难群众答疑解难,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我市法律援助中心自*年5月成立以来,办理社会受援案件4200余件,累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城建房地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困难群众住房租金予以减免,落实廉租住房203套,免征5元/户/月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用气实施返还差价,减免供暖费用85%,仅去年冬天,低保对象用水、气、暖费用减免就达2079万元;卫生部门对低保对象实行三免费(免挂号费、免注射费、免健康检查费<体重、体温、血压>三项),对住院病人按一定比例实行优惠等等。通过实施这些就业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为内容的“政府资助,企业让利,群众受益”的救助模式,保护和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

三、注重手段革新,搭建快捷信息平台

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率先发展”战略构想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到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低收入群众。为了做好*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工作,迫切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平台,实现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个人救助信息的交流、共享、协作、数据上下归口管理与决策管理。2002年以来,我市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政府一次性投入460万元建立了市民政专网和全市集中部署的服务器主机系统等一批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开发实施了以低保为龙头的综合业务办理平台,实现了低保业务、捐赠业务、流浪乞讨救助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大量的救助相关数据信息,即将开展的救灾救助业务、大病医疗业务的软件开发工作完成之后,*市民政部门所涉及的社会救助业务子系统将基本开发实施完成。同时,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在人员计算机操作培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主要承担者的社区、街乡镇、区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受过培训,已经开始使用低保等业务管理软件进行救助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办公,为建设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平台更是奠定了人才基础。去年11月19日,全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书面介绍了我们的做法。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市民政局为社会救助信息统一归口管理单位,建立统一的*市社会救助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整合所有社会救助资源,形成统一的*市社会救助体系平台,为*市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各个政府部门、社会救助实施团体、社会救助实施个人提供统一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社会救助工作的协同工作机制、应急救助预案启动机制、科学的救助标准调整管理机制,最终形成*市社会救助工作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市政府和各区政府部门领导快速获取救助业务综合信息提供有效的服务,方便救助工作的实施、监督和决策管理;同时,也为全市社会救助机构或个人与被救助对象之间建立起统一的互动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为社会互助等非政府救助提供更为方便的工作手段,便于社会互助等非政府救助工作的实施、监督与管理,以便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更优质的救助服务。

尽管我市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各项救助工作的发展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中央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还面临着机构、资金、机制、工作经费等一阿些突出问题,急待我们继续加工作力度,学习兄弟城市经验,也同时希望省厅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的工作。

上一篇:农村感性作文研究论文 下一篇:政府城乡救助体系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