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赏石风范

时间:2022-10-10 02:00:39

中国赏石文化至晚唐资料渐丰,论者藏家辈出,白居易则为其中佼佼者。

白居易(772-846年)以诗名盛。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贬江州(今九江),从翰林学士降至散官为将士郎(从九品下)。愤而作《琵琶引》长诗,发出与倡女“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从此萌生归隐之心。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在庐山建成草堂,并在石上题诗:“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白居易以陶渊明“鸟倦飞而知还”和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典故,表达了皈依自然的情愫。

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在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任上,写有《东坡种花》诗:“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260年后,宋代大文豪苏轼贬黄州,在东门外开荒种田,因仰慕白居易“忠东坡”,将垦地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并建草堂名“雪堂”。白香山贬江州和坡贬黄州时年都为45岁,且皆筑有草堂,而“黄东坡”源自“忠东坡”。唐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留有“白公堤”。宋元v四年(1089年),苏轼在杭州知府任上留下“苏公堤”。唐、宋文坛两位巨擘成就一段文苑奇缘。

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从杭州迁洛阳,有《洛下卜居》诗:“三年典郡归,所得非金帛。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下担拂云根,开笼展霜翮。贞姿不可杂,高性宜其适”。杭州刺史三年,两袖清风,只得石两片、鹤一只携归洛阳,实乃主人坚贞、高洁品德的象征。

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刺苏州得石两片,作《双石》诗曰:“苍茫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白居易认为,即“怪”又“丑”的两片奇石,虽不能实用,却是欣赏的佳品。一石高数尺,琴倚其上,一石有洼坑可容酒一斗。石洼中樽酒尚未饮尽,诗人却已醉倒。抚琴饮酒与石相伴,岂不快哉。白居易诗“回头问双石,……许我为三友”与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白乐天如此洒脱空灵,真性情中人也。

大和元年(827年),白居易居洛阳,有《太湖石》诗:“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云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笔下太湖石色如云雾缭绕的秋景,石肤因万古流水冲刷而圆润,形态挺拔峭峻,孔洞剔透,有如华山奇峰,咫尺千里之势。白居易另有《太湖石》咏:“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欣赏着气势高耸、形质冠古今的美石,感念上苍造化与恩典。

白居易根据赏石心得,归纳出《爱石十德》:“养性延容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洞窟,不寻见海埔,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N之无恶业。”赏石进入崇高道德境界,这是古今中国文人赏石的独特风范

大和三年(829年),58岁的白居易从此退隐大唐东都洛阳,直至仙逝。大和五年(831年),白居易在洛阳香山重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俨然佛门老僧,时人敬称“白神仙”。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有《磐石铭》:“客从山中来,遗我磐石。圆润腻滑,广袤六尺”、“置之竹下,风扫露滴。坐待禅僧,眠留醉客。清冷可爱,支体甚适。便是白家,夏天床席”。这醉眠之石与陶靖节醉卧之石如出一辙,真有仙风道骨之神韵。

会昌三年(841年),白居易作《太湖石记》:“古之达人,皆有所嗜,元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赏石自是有道高士精神之寄托也。《太湖石记》又云:“三山五岳,百洞千壑,Z缕蔟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白居易此时已垂垂老矣,赏石已将老人融入自然之中。择清奇石为挚友,驾华亭鹤而西行,正是香山居士梦寐的归宿。

上一篇:略读观赏石鉴评工作“八步法” 下一篇:隆重.精彩.和谐.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