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删除”

时间:2022-10-10 01:45:05

回想2010年微博元年,有点“换了人间”的感觉,凤姐、犀利哥、唐骏呼啸而过,很欢乐,也感到历史头一次这么轻浮。人们像是找到了通往天堂的巴别塔,一张图加上只言片语越摞越高,似乎每个人都与你有关,表达自我从未这般从容。到底是到了巴别塔还是在不知不觉得建造圆形监狱?其实,上帝并未死去,快乐也很短暂。

一条条“只言片语”再加上一张张图,汇成的正是一个完整的你,LBS、摇一摇什么的都可能让你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人类的大脑可能很健忘,机器和技术可是一丝不苟,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把记忆“外包”给技术就高枕无忧了。

躺不躺着都有可能中枪

虽然我们是些平凡善良的人,互联网这个“外在大脑”还是会时不时地暴露我们的踪迹,

我们就像是生活在圆形监狱里,有可能碰巧被任何人监测到,强大的互联网也可以让普通人的处境变得有点尴尬、不堪、甚至危险。

之前网友就根据王珞丹传在微博上的几张生活图片,又结合GoogleEarth提供的地理信息推断出了她的家庭住址。图片是会说话的,况且还有好事的福尔摩斯在。

招聘网站研究显示,约35%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在社交网站上发现的信息导致求职者被“拒之门外”,不雅的照片,吸毒、酗酒、抨击前东家的恶劣言语都有可能让人丢饭碗的。

就连总统先生奥巴马也劝诫“米国”的青少年,“我希望大家不要在Facebook上过多个人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能在日后被其他人所利用。人在年轻时难免会犯错误,我曾经听到过许多事例,年轻人在Facebook上了过多的个人信息,在日后求职时这些信息成为被拒的原因。”说的也是,谁能年少不轻狂,但得学着遗忘。

最坏的情况就是遭遇“邪恶的福尔摩斯”,我们时不时也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某女孩于晚××点失踪遇害,网友发现其微博中经常会出现标明当前位置以及包含生活照的内容,可见隐私暴露无遗。信息被坏心肠的人掌握就意味着灾难。

为了保持人见人爱的形象,人身安全的基本需求,前女友和现女友,都在召唤人类“遗忘”的本能。即便如此,我们不可苛求大家不使用社交网络,毕竟好不容易投胎到了一个有互联网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谁愿意成为时代的弃儿呢?但我们至少可以给“外在的记忆”加一个期限,或者有针对性的取舍,况且,99.99999%的微博生命期不会超过24小时,会迅速消失在时间流中。还是慢慢学会“删除”吧。

上一篇:弹球机 6期 下一篇:ThinkPad S 浮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