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管理:“轻负高质”的新视角

时间:2022-10-10 01:01:25

作业管理:“轻负高质”的新视角

“轻负高质”的关键在课堂,落脚点在于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和练习。当前,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日趋深入,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疏于对学生作业和练习的管理,更缺少对学生作业练习的深入研究。我校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实施了三个“凡是”的作业管理制度,即凡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凡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批改;凡学生做错的作业,教师必须督促学生订正。同时努力探索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练习的形式和内容、练习环节的设置安排、错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实践研究,初步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美丽转身。

一、 改进备课:从梳理教学流程到设计学习任务

1. 备课先备作业

传统备课重在梳理教学流程,较多地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而对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多少合适等考虑得不多。备课内容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主要给教师自己看的。布置作业往往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多数作业要求学生课外独立完成。

教师只是把作业看成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应用,没有把作业看成“课程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载体”。往往只是笼统地布置作业,而作业题目里究竟包含了哪些知识能力要求、作业要求和学生今天所学内容是否一致、学生完成作业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等,教师缺乏全面的了解,更没有事先对作业进行精心的设计,于是简单地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以达到识记的目的,造成了大量的无效作业,学生负担焉能不重?

备课先备作业,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即从重视自己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分析学生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学生学习重难点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素,然后设计学习任务和配套作业,让全体学生在自主作业中开展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样备课,教师教得到位,让学生学得轻松。很多时候,由于受作业的启发,课堂中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教师因此迸发出教学灵感,课堂教学也因此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 教师先做作业

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我们都要求教师先做一遍。有的教师不理解:教了十多年书了,做学生的作业有必要吗?其实,做一遍与看一遍还是有区别的,有的题目初看没什么问题,做了一遍就会发现好多作业内容和形式都有不恰当的地方,即使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课堂作业本》,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三年级《语文课堂作业本》为例,《金色的草地》出现拼音错误,《花钟》出现题目意思表达不清等。以前这些问题要等到学生做完作业才发现,教师再去解释修正,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了教师的时间。

教师先做作业,还能促进教师的换位思考,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六年级语文为例,完成每篇课文每天的课外配套练习至少要花15分钟,如果碰到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题目,估计得用上半个小时,此外还有抄写、背诵、写话等常规作业,语文的作业负担应该是比较重的。所以,唯有教师们亲自下水做题去感同身受过,才能精简、精选作业,设法减少可有可无的题目,增加一些层次性和趣味性的习题,让学生在比较有趣的情境中,花比较少的时间完成作业。

教师下水做作业,开始实施阻力很大,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教师们也养成了习惯,并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创意。教师先做作业,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作业的“答案范本”,尤其是一些多元解答题和主观题,教师只有事先做过,才能准确了解作业中的难点和陷阱,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思路。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指导,或给学生以明确的提示,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最重要的是,很多教师通过做题,对各种题目的功能和形式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大有益处。

二、 改进教学:从“讲”的课堂到“练”的课堂

现在的课堂,“讲”风依然盛行。语文课向来以“讲”为主,以“讲”为荣。语文课文可讲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很多,教师生怕遗漏,通常一讲到底,下课铃声响了,还觉得“言犹未尽”,更别说作业了。有的课看上去很精彩,听起来很顺畅,但上完之后我们发现学生作业的错误率极高。语文课能否把“练”字请进课堂?

1. 课堂前置性作业5分钟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小学毕业班教师作了题为《有意思的序曲》的发言。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坚持“前5分钟目标训练”的做法。该教师从一年级开始,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让孩子做“热身训练”——训练语文基本功。具体训练的内容是:一年级背诵80首古诗,二年级交流成语故事,三年级学习谚语,四年级自我佳作欣赏,五年级好书推荐,六年级知识擂台比赛。小学六年教下来,她所在班级的语文成绩大大高于平行班。

她的做法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如果所有学科每节课坚持5分钟高密度训练,孩子学完小学课程能积累多少知识点、养成多少基本功啊!于是,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所有学科推广“前5分钟训练”,利用每节课的前5分钟,落实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或发展学生的某一项技能。例如,语文课训练听写或朗读,数学课练习计算和口算,英语课听写和默写单词,音乐课视唱练耳等。我们把这些训练统称为“前置性作业”。我们充分利用论坛、沙龙、教师博客等途径,互相交流“前置性作业”的常规做法、有效亮点等,在互相学习中改进教学方法,使“前置性作业”这个教学行为显性化、规范化。

2. 课堂练习10分钟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关键是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而要减少课外作业量,课堂上必须多做作业。在课堂中完成的作业,其质量远远高过课外完成的作业。所以,我们明确要求每节课必须留出1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有效练习,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把最难的问题解决在课堂中”。

学校每个月都有常规听课活动,面向全体教师,辐射每个学科,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作业》有效融入教学中,分解课堂作业重、难点。教导处把“10分钟有效课堂作业”作为评价有效课堂的重要指标。语文组庄苏波教师在协作区公开执教了《窗前的气球》一课,将课堂教学和课堂作业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练习的效率,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可和赞赏。课后,我们以“课堂教学与作业的有效性”为主题,展开讨论,总结了庄教师的创新做法,也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后,我们将“课堂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辐射到各个学科,通过研讨课、论坛等形式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不断将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运用于课堂实践。

三、 改进批改:从关注错误本身到关注错误成因

1. 批改:关注错误的类型和成因

学生每一次作业都难免发生一些错误,在日常作业的批改时,很多教师往往一批一订就了事,很少会去系统分析学生错误的成因,一些个性化的错误,更是很难引起教师的关注。其实,学生的每一次错误都不是偶然的,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在作业时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历程。所以,“错题”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把关注学生的错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原因和错误资源的再利用来放大错误的功效,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各学科教师加强了学生“错题例本”的指导、收集,帮助学生整理错题、分析原因并积极改正。例如,数学教研组周老师要求学生将“计算”“重点概念”“解决问题”等类型的易错题目进行分类整理,既方便统计、归因,又有助于日后的复习,一举多得。

2. 反馈:利用作业错误开展针对性教学

珍视学生的每一次错误,在课堂上将学生的错误做真实的反馈,这是学校常规课堂向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向所有学科教师提出:将学生的普遍错误放大、整合,利用这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错题记录中,及时分析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并思考解决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后续的指导,不断改进自己今后的教学,真正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3. 制度:促进批改方式的规范化

我们建立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作业检查制度,促进作业批改的规范化,并运用作业分析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我校作业批改的要求为:(1)全面性。作业全收全改,批改正确率高,不得出现错批、漏批。(2)完整性。批改作业不能只看结果,必须完整阅读学生解题和书写的全过程。(3)及时性。原则上在下堂课前完成作业批改,批完后写上日期,及时反馈,及时讲解订正。(4)鼓励性。指出错误用画圈或打个问号,尽量不使用红叉叉,正确答案打“√”,必要时画上“”,写上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或鼓励性评语。(5)养成性。第一次批改后,只写日期,不写等第,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订正时,原处不动,在一旁用另外颜色的笔订正,写出错因,让学生养成主动订正作业的好习惯。(6)个别性。对错题较多的学生、错误解法多的习题应进行面批和讲解订正,必要时对后20%的学生进行个别化作业辅导。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小学 315800)

上一篇:学生为本,师生同乐 下一篇:美国佐治亚州的优秀教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