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敬老美德趣谈

时间:2022-10-10 12:55:59

中国古代敬老美德趣谈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一步步逼近,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发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拥有尊老敬老美德的国家,“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已经传承了数千年,那么我国古代从政府到民间到底是怎样对待老年人的?几千年前的中国老人能否真正享有一个富足健康的晚年?中国古人在敬老方面又有哪些趣闻呢?

王杖法:几千年前,拄拐杖并不是件普通事,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早在周朝时,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拐杖礼仪制度。比如80岁以上的老人上朝时也可以拄拐。而到了90岁,就算是天子有事相询,也得亲自登门,还要带上好吃的。到了汉朝,朝廷规定每位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得到一根顶端雕有斑鸠的手杖叫做“王杖”。持有“王杖”的人,其社会地位相当于每年领取六百石俸禄的地方官吏。凭借这根拐杖,老人们可以行走于皇帝专用的驰道旁,无需服徭役,不交市税,免于一般刑事处罚,甚至可以杖击地方的不良官吏。而侮辱或殴打这些老人的官民,则要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处以极刑。王杖制度也因此被视为我国最早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饮酒礼:在唐代,朝廷除了定期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一定数量的粮食、布帛作为养老金外,还规定地方政府要在每年的腊月聚集乡里的老人行饮酒礼,由官府出资,举办酒宴,让所有人都知道尊老敬老的礼仪和美德。

养老院: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便在南京修建了“孤独园”,用于收留和赡养孤苦的老人。唐肃宗统治时期,长安和洛阳也分别建有“普救病坊”,用于照顾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到了南宋,政府则在国都杭州设有“养济院”,将孤寡不能养活自己的老人登记备案,由国家赡养他们。

优惠法:汉代时,每逢朝廷举行大典,政府都会组成20多人的慰问团,代表皇帝慰问70岁以上的老人,给他们发放米面、酒肉、棉丝等物,并给老人们免除租税,给予无息贷款,还督促地方官员抚慰老人,并将此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授官爵:授予老人官位开始于北魏时期。那时,70岁以上的老人可被授予各种官爵之位。唐高宗时期还曾授官给80岁以上的妇女。到了宋代,宋仁宗曾授予12位百岁老人以州助教之职。与授官相比,赐爵的做法出现得更早,早在汉代就有了。待到汉代之后,赐爵的做法不再普遍,只是偶尔出现,比如宋太宗曾赐爵一级给70岁以上的老人,明太祖朱元璋也举办过一次全国性的给老人赐爵活动。

赏财物:汉文帝时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1石(约为120斤),酒5斗,肉20斤;90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布帛两匹。宋仁宗则规定凡是为国战死者的父母,每人每月都可以得到三斗米。到了明朝,80岁以上、贫穷无产业的老人,每月可以得到米5斗、肉5斤、酒3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加帛一匹,絮一斤。

不孝罪:早在夏朝,法律就将不孝视为最严重的犯罪之一。不赡养老人、殴打辱骂老人、不给老人吃饱穿暖、老人病了不去求医问药、不细心照顾者,都要受到处罚。刑罚包括在脸上刺字、割鼻、斩脚、切除生殖器,直至死刑。

不分家:唐代的法律规定,父母在世时,子孙不能出远门,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钱,以让子孙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

配侍丁:在唐代,朝廷颁布有“补给侍丁”制度,规定地方政府要为80岁以上的老人安排一个照料的人,为90岁以上的老人安排两个专门照料的人。至于百岁老人,则要安排五个人照料。政府会为这些侍丁免除徭役,以让他们专心奉养老人。

受粥法:汉代时,政府颁布了“受粥法令”,规定凡是90岁以上的老人,无论是老人本人,还是其子、孙、妻、妾,都可以得到政府的食物接济。

千叟宴:清朝最突出的敬老措施是设立有“千叟宴”制度,每逢皇帝的寿辰日,朝廷都会邀请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数千人一齐进宫,与皇帝一同欢饮庆祝。

上一篇:中老年人春游八项注意 下一篇:交替运动利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