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历史教学的命运

时间:2022-10-09 11:47:14

浅谈当代历史教学的命运

作为历史和文化创造者的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历史中。历史对于人类理解自己的过去,理解自己的现在,进而规划自己的未来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离开历史(经验),人类将无法生存。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连续体,了解过去可以帮我们找到事件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从而预测、展望自己的未来。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历史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里面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后人侧身历史当中,能深深地体验、观察到那种种“人生百态”: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的;有卖国求荣的;有杀生成仁的;有求生害义的;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在这里,一切忠的奸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都彰显世上,无所遁形。受赞颂的,流芳百世;受唾弃的,遗臭万年等等。历史以其自身的广博性、深远性、鲜活性及趣味性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开掘主题的价值。然而,历史的当代命运却是非常尴尬的。如布洛赫所说:“在当今纷纷扬扬的牢骚声中,你肯定能听到人们对历史的抱怨。”人们的历史意识淡化,怀疑研究过去对现在有什么用途;历史学“产品”、“消费”疲软,史学著作出版日益困难;从事史学专业的人员“流失”严重;大学历史专业招生困难、毕业生就业难,中学生及家长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史学工作者也开始怀疑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在如今喧嚣、浮华、排场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等现实生活中,仍然能保持一种澄澈朗照的精神状态,“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现代词作家乔羽)境界的人少之又少。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不同于以往。同济大学教授张闳认为,现代人需要的,实际上既不是学术,也不是知识,甚至不是娱乐。他们只是出于对强大“偶像”的习惯性的“精神依赖”,只想把自己交付出去。他们既懒得自己觅食,甚至连动嘴咀嚼一下都懒得去做,只想躺在知识的摇篮里张着嘴等待喂养。

因《品三国》而红极了的易中天所扮演的,正是一个“精神保姆”的角色。他将那些艰涩坚硬的学术“馒头”咀嚼了一遍,拌上了他的玑珠般的唾沫,变成了松软滑腻的面团,易于吞咽和吸收,然后反刍出来,喂养那些被哺养惯了的年轻一代读书人。这种靠被偶像咀嚼过的精神食粮维持其精神价值的“粉丝”们,喜欢品尝的正是这种口味,喜好“嗟来之食”。殊不知,跨越时空,抛弃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体制、宗教、习俗等等去评价某人某事,有利于得出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观点,却背离历史甚远,不利于得出客观、公正、正确的结论。历史之所以是历史,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多年积淀而成,必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不允许随意的增减、替换,保持历史的原汁原味,不是能够仅仅依据某种文化现象(偶像传播)就可以造就或否定的。

近来,《百家讲坛》中的历史讲座很受人们的青睐,似乎历史学习沦为必须借助现代传媒的地步。许多历史作品、素材都是通过电视或电影得以极大的传播,发行量剧增。而真正的史书、历史教科书,却沦落为“门可罗雀,车马稀”的少人问津局面。在此背景下,历史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沦为电视、电影脚本的史学师,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归顺”,或者以种种言论、著书立说企图突出重围,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

当代历史教育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社会大市场这只有力的大手的“随意”摆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学的学术成果也要以商品的形式与社会进行交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一些在学术上不需要付出过多精力的能使“故事”增辉添彩的“媚俗”之作却赢得了读者,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一些学者如春蚕吐丝般辛劳,他们所创造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著作却难以出版,即使出版,从经济上看也不如街头买烤红薯的老妪挣钱便当,致使历史学从业人员的不断减少。

在新世纪,历史的命运面临着种种的尴尬,在整个学科中地位的不断下降,更是一个使历史教育者忧虑和心焦的问题。历史学只有不断进行反思与自我调整,才能为自身的存在作出“辩护”。在新世纪,为了发展和繁荣我国的历史科学和历史教育事业,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要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要重视培养和扶植具有开拓精神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年轻一代历史学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努力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使历史学永葆青春。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下一篇:谈高中地理活动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