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四个基本环节的重要性

时间:2022-10-09 10:49:43

浅谈语文教学中四个基本环节的重要性

摘要: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一些浮躁的风气,就是相当多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热衷于新理论、新主义、新方法、新模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环节(如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等)的研究。本人认为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要想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必须重视对语文教学中四个基本环节的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基本环节 学习动力 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十五年,深切感到对语文教学基本环节的深入研究,是一名语文教师成长与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由于当前浮躁的教学研究风气,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在文章中开口新理论,闭口新模式,让人莫测高深,俨然一副理论家的姿态。令人可惜的是,这些“理论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却未必见得比普通教师更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这些“理论家”只顾玩弄高深的理论,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基本环节的研究。比如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等。忽视了这些基本环节,只醉心于新理论的研究,无异于在纸上画宫殿,画里的宫殿虽然很漂亮,却比不上外表破旧的茅屋来得实用。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要摒弃对新理论的研究,而是说新理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语文教学基本环节的深入研究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教育名家,他们是因为对语文教学基本环节方面作了深入研究,才提出了有效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

我认为教师要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是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其次是知道自己学习语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当然教师要更加清楚),再次是学生要会学(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最后要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动力定型)。语文教学只有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才有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1 培养学生充足的语文学习动力

学习的动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或力量,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对人们的学习起促进作用”。[1]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对小说等文学作品很感兴趣,一有空就读,他们不仅从中能获得知识,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技能。著名青年作家韩寒就是读书时期对各类书籍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才造就了他今天的写作才华。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表扬或批评、奖惩或耐心引导教育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获得的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了,自然就提高了语文的学习效率。

学生学习语文,如没有动力,就好比车子没有动力或动力不足,是开不动的。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好让学生产生学习这节课的动力的素材,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学好这一课的意义,让学生在欲望和快乐中学习。如教具的准备,精彩素材的收集等。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通过这些方式去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愿学、乐学。如“于漪老师重视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魏书生老师善于通过思想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至于具体的方法,需要每位老师在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的教学情况加以总结,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2 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语文的目的

关于语文教育的目标,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3]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人(学生)在语文方面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在中小学,它主要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断地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自身生命个体的一部分而逐渐养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长期让学生明确这个目标――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我们教师也须明确“语文素养”,“它的范围自然比‘语文能力’变广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有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浙江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提出五个基本策略: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增进现代的人文素养、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5];四川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李良品老师建议: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较强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6]。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样才知道自己语文学习行为的意义。当然,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在语文的学习动力,学生的精神层面以及语文知识能力上下功夫,还要注意学生学学习方法的传授以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 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还是不容易学好语文。联合国组织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四个学会。第一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第二学会在现代条件下做事;第三学会共同生活;第四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作为四大支柱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在当前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得比较细致而深入,而对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指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不会学,不擅学,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道怎样学”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作用。他虽事务繁多却能经常在外授课讲学,课堂中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所以他所教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突出。

4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不断地练,才能形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地学到本领。”魏书生老师在《学会学习》一文中也说:“认识也好,兴趣也好,方法也好,具体的某一件事也好,如果不上升为习惯的话,那么往往是前功尽弃。”所以从名家论述和教学实践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成自然,长期耐心地严格训练,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开发潜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这些教育家们这样想也是这么做的。魏书生老师的学生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在读、写、听、说四方面初步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7]这正是魏老师能在语文教学中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语文教学中四个基本环节的重要性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意在希望一些热衷“高深”、“新奇”理论的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意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予以充分的重视,至于具体的做法,则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总之,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作为语文一线教师,须秉着务实进取的作风,牢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古训,重视对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四个基本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并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和执行,才能让语文教学取得理想效果,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铮主编.《心理学教程》,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156页

[2] 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3] 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

[4] 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实验总结会上的发言》

[5] 汪潮.《解读的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 期

[6] 李良品.《略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3 期

[7] 魏书生著.《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5月

上一篇:对《线性代数》教学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浅论数学来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