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初探

时间:2022-10-09 10:48:40

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初探

摘要:本文拟对北京市某高校志愿服务开展实际情况的研究出发,归纳总结近几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状与困境。基于问题和不足,深入探寻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国外经验及现阶段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情况,尝试建立一种"互动式网状结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以此搭建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基层、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广阔平台,"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青年群体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顺应了时展的需要,符合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将学生志愿服务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高校在推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志愿服务概念、志愿者行为、志愿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展开,既有理论的思辨,又有大量的实证分析但对于实践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规范系统的归纳以及总结。

从目前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的方式来看基本可分为:专业型和服务型两种。专业型服务的志愿服务多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围绕自身所学专业开展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服务型的志愿服务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具体表现为学生围绕学校集中性的主题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旨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壮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诞生的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小组、志愿服务社团,到今日全国各地产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大量志愿组织,开展各有特色的服务活动,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从1993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青年志愿服务至今已经历了近二十个春秋。二十多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不断探索中稳步推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不断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后,随着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理念更为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持续高涨,具有鲜明的首都特色、奥运特色及时代特色的北京志愿文化逐渐形成。高校作为志愿者的主体,更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并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模式进行探索,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为建设"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传统实践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从实践模式上来看,志愿服务多为需求性为主,模式也多为"需求-服务",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随机性、服务支撑临时性等现状与困境,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缺少互动性和主动性。

总结归纳,传统的实践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合理的设计规划。传统的实践模式缺乏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基本是社会有任务,分配给各志愿团体,由高校组织团队进行承接服务。而这些任务大多属于临时性和随机性的服务,具体表现为时间紧,任务重,结果导致高校无法对参与的志愿者进行更加细致科学的培训,而匆忙上岗,因此,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缺乏科学的组织体系。传统的实践模式中,学校基本没有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的志愿服务团队,各类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也没有进行过严格规范的培训,虽然志愿服务者热情很高,但服务技能较差,因此,完成工作的效果受到限制。

第三,缺乏全面的准确定位。传统的实践模式中,高校对于学生志愿服务的定位还是比较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价值,对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甚至是经济价值,仅仅认为是服务工作的副产品而关注不够。而大学生作为高智力的年轻群体,他们所蕴含的社会能力,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很容易被低估。

然而,以上问题和不足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模式过于单一,内容相对匮乏所导致。因此,需要我们在志愿服务实践运行模式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找出一种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最大发挥学生群体社会价值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我们把这种新型的志愿模式叫做"互动式网状结构"实践模式。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互动式网状结构"实践模式主要内容

大学生"互动式网状结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就是致力于在志愿服务中以"需求-服务-创造需求-提高服务"为内在追求和驱动力,更好提升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笔者认为,"互动式网状结构"的实践模式,是由高校建立一支经过筛选、培训的专业性强、能力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该队伍能够保持组织结构和骨干成员的相对稳定。同时,发挥学生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招聘校园志愿者,将有志于从事志愿服务的优秀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行成一个校级层面的固定机构,设有专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和培训。在此基础上,需要该组织机构主动出击,到社会上与更多的企业、政府机关建立更广泛、更长期的战略合作,逐步形成一个志愿服务的服务网络。

主要的运作模式包括:一是承接一些志愿服务项目。针对某些重要的历史时期或重大的活动节点,如奥运、国庆、世博、两会、春运、大型汇展、经贸洽谈、支教、学雷锋等,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研究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提供非固定化的人力及智力等资源支持。二是通过承接服务项目,与对接的受服机构或企业建立固定的、长期的、有效的、战略性合作关系,保证服务的长效性和主动性。三是利用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构建一个信息交换、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的网状社会服务平台。让学生担负起志愿服务的辐射节点的工作,开展政府、企业等相关需求的社会调研服务工作,为解决各企事业单位的某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建言献策,推动企事业单位自身的成长发展;为政府决策,掌握社会舆情提供第一手的基础数据资料等相关依据,做好连接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三方的纽带和桥梁。

运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集合社会资源,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志愿服务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培养,他们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大学生不仅可以承担这些战略合作伙伴例行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应该更主动的利用大学生的专业、智力、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群体优势,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使整个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一个由提供方(大学生)和受众方(政府、企事业)所形成的巨大网络。最终还能以志愿者队伍为信息交流的节点,对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资讯、资源、商业机会、政府舆情等方面进行合理有序融通,把所有合作伙伴间的联络通过我们这样一个校园志愿服务系统管理平台进行沟通,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和政府部门决策。

当前,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就应当赋予其崭新的内容。因此,大学生"互动式网状结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将志愿服务长期化、规范化、常态化,实现志愿服务的最大化与有效化,需要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模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习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内在机制,才能最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之路。

说明:本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学院教育研究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刘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6).

[2]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3]张慧清,时震宇.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的活动趋势及引导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06).

上一篇:将情感教育引入语文教学 下一篇:试论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