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时间:2022-10-09 10:35:03

大学教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摘要】大学教学与科研是内在统一的,都优先服务于专门人才培养。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活动来说,大学教学应以研究为基础,使教学成果呈现出创新性、专门化与可交流性等特征,体现出学术性。本文通过研究大学教学的传统和现状来展望大学教学在未来新形势下的发展以及变迁。

【关键词】大学教学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3-01

我国关于教学理论的研究,大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方法。一种是说明性或解释性研究,如传统的辨证研究的方法,它采用逻辑的方法来揭示教的现象和规律。另一种是规范的或指导的研究方法,如模式研究法,其目的是对教学行为提出“应该如何做”的规范。80年代以来,国内的教学模式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其一是从国外的教学模式理论和研究出发进行演绎推理;其二是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出发进行实验、归纳。但对大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则比较贫乏,有关大学教学的实证研究还比较薄弱。

一、大学教学的昨天今天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它的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优点和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这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的地位,他对“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已经麻木甚至厌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只偏重于书本知识,缺乏对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及相关领域或交叉学科的联系互补,更缺乏理论知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致使学生不知道学习某门课程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也是近年来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学非所用甚至学无所用的根本原因。

3.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直接传授,教师将各种定理、定律、观点等硬性的抛给学生,学生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和动手操作实践,因此对定理、定律或观点理解得不深,记忆得也不牢。有学者概括出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几大局限:客观主义倾向的教学理念,低级能力的目标取向,重知轻行的价值取向,“权威一依存”的师生关系,方法滞后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机械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标准化的培养方式,背离学习者发展的教学评价。也有学者把传统大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和以笔试为主要评估手段。

与此同时,在这种约束机制下,师生有一种被“管束”的感觉和失落情绪,多数人实际上采取了谨慎、消极甚至是抵触的态度,使管理效果明显打了折扣。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创新所需的宽松环境、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少、个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欲除之,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教学的明天

创新活动,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一种思维不受约束的个性活动,所以创新型人才需要大胆质疑,敢于打破常规,因此这种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建立大学教学过程中的转专业、跨专业制度,并扩大学校的选修课选择范围,实施完全的学分制改革。

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其宗旨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形象思维的手段以及富有激情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活动更加倾向于独立化和实践化,学生在进行知识的掌握过程中需要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开始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逐渐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课内外充分贯彻实践性原则。

创新的教学管理应在反思教育价值和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把老师和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只有当教师将教学视为天职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时,他才会赋予教学活动以超越现实的创造意义,并且与自己的生命奋斗过程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充分发挥文化整合机制的作用与弘扬治理原则的精神,便成为人性关怀管理取向的自然选择。

三、结语

因此,在大学教学方法上,给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对学生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引导,并发挥大学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大学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大学教学管理上需更注重人本精神,管理层、教师、学生对教学事务的民主与合作管理精神,在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参与性的关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深层的教育思想观念、尤其是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 也将牵动教学领域以外多方面的管理机制改革。我们相信,大学教学明天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庞洁丽.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D].湘潭大学,2011.

[2]赵晨光.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作者简介:

杨进(1978.9-),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博士,上海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最优化。

上一篇:在自主想象质疑批判中培养创新思维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