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村干部

时间:2022-10-09 09:47:38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村干部

关键词:村干部难点对策

目前乡村干部工作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村干部处境具体难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干部工作中的难点

一是工作环境差。虽然农牧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工作环境仍然较差,主要表现在观念落后、环境恶劣、地处偏远、信息不畅等方面,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正常经费无保证,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村干部工作难度加大。

二是工作压力大。农村工作纷繁复杂,村干部处于兵头将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工作繁重异常。对上级要负责,要服从听指挥,要认真贯彻落实并遵照执行上级各部门、各单位下发的各种文件、指示;对广大群众也要负责,农村每项工作都要村干部去具体安排落实,每个村干部要面对成百上千的村民群众的各式各样的要求与难以解决的问题,村干部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然而最令村干部头痛的是在上级的要求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自己的尴尬角色。

三是精神负担重。目前村干部精力被分散于催种、催收、催款、催工等工作上,而这些工作与群众眼前利益无多大关系,有些已不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部分群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基层干部工作不理解,顶着拖着不服从,工作难度大。村干部任务完不成,在上面挨领导批评,在外面挨群众怨骂,回到家里又有人数落,往往是工作干得不少,人得罪的不少,选举的时候反对票也不少,经常被别人误解,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信任,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出力而不讨好,这对一个祖辈居住在同一地方的农民来讲,在心理方面是难以承受的,由此加重了村干部的精神负担。

四是办事不给钱,还得要办事。部分地区片面强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工作精神,“上水利、干工程、修道路、调结构、推科技……”,一些上级领导为了所谓的政绩,一哄而上,贪大求洋,好高骛远,导致工作摊子越铺越大,过多地参与了微观经济活动,负担被转嫁到农牧民头上,致使农牧民难以承受,把各种怨气发在村干部身上,激化了矛盾,与村干部产生摩擦,顶牛较劲,村干部又无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日积月累矛盾激化难以管理。

五是责任与权力脱节。硬任务软措施,村务管理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在村级民主管理方面强调较多,但在村民应尽的义务方面强调得不够,甚至出现管理失控现象,“分了田、分了地,有问题就找你,有困难就缠你,有怨气就骂你,要提留不给你,催义务不理你”,权利与义务分离,责任与权力脱节,村干部工作难以开展。

二、村干部工作难的原因

(一)制约手段弱化

当前,农村个别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无政府主义思潮抬头,甚至把自己应尽的义务也当作额外负担,个别“钉子户”几年合理的各种税费顶着不交,公检法难以处理,无必要的措施予以有效的制止。目前农村各种制约手段弱化,法律手段不健全,经济手段无基础,行政手段难执行。上面压的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基层村干部手里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软措施,上级只压任务,而缺乏与之相配套的保证手段致使村干部左右为难。工作不干不行,干工作又怕“干”国家事,“犯”个人罪,因此歪风邪气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遏止,村干部成了“受气包”,越干越憋气。

(二)形式主义严重

当前农村干部大部分精力均放在了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上,工作中免不了接触各种矛盾,加之工作中各级出现的各种失误,村干部往往就成了农村矛盾的焦点,特别是有些按照上级意图,不情愿地种出的农作物,一旦出现卖难、价格回落问题,基层干部就成了替罪羊,而农村达标升级评比中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又导致极个别领导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创造所谓的“政绩”,大搞特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以虚假瞒报形式,骗取荣誉、政绩,村干部违心地为上级涂脂抹粉,按上面的意图去欺骗检查组,检查组一走了之,村干部则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遭受群众的指指戳戳,村干部难以承受如此大的精神压力,增加了从事具体工作的村干部工作难度。

(三)村干部变动频繁

村级干部不稳定,组织机构涣散难管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多数村级基层干部在农村做了大量耐心细致而又艰苦的工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目前村干部实行“海选”,主要干部频于变动,对村干部适时进行依法调整是必要的,但变动过于频繁必将影响到农村的各项工作,单纯地以年龄、学历为唯一标准选举村干部,农村就有可能失去吴仁宝这样的带头人。在选举工作中往往实实在在干工作的人,由于得罪人多而落选,而一些不涉及矛盾的老好人被选上,由于这部分人从未从事过村务管理工作,因此尚未适应农村复杂矛盾就又因为卷入矛盾而被又一个新人所替代,由此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在干部选用方面,由于农转非、工作指标等问题的限制,村级优秀干部难以被提拔到乡、县等有关部门工作,使村干部认为“工作沒干头、前途没奔头”。

(四)舆论宣传不到位

在舆论宣传方面,没能利用好现代的宣传工具,宣传出农村改革中的好人好事,以乡村基层干部为题材的各种宣传报道,大多丑化了基层干部的形象,被当作反面教材,以村干部中极个别败类的所作所为以偏概全,由此产生了晕轮效应,似乎所有的基层乡村干部都是些反面人物,误导了舆论,致使不少群众,甚至是领导干部看不到基础组织和基层干部在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看不到大多数基层村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村干部越干越委屈难以干。

(五)工作报酬失衡

在经济方面,村干部的工资平均在千元左右,个别贫困村甚至几年未拿报酬,村干部往往在当地是一些经商、种地搞生产的能手,一两千元的报酬,如果不干村干部,对于他们来说只能算是零花钱,由于村级干部误工补贴较少,与国家干部比费力得罪人又无实惠,与农民比也不如,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种好责任田,相比较明显感到吃亏,村干部混日子、弃职流失现象严重,为此有能力的人不愿干,没能力的人又干不了,合适的村干部人选越来越难挑,后备干部断档现象日益严重。

(六)自身素质差

目前农村普遍实行了村干部“海选”制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同时村干部变动频繁问题也显现出来。被选出的村干部往往是在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在村务管理方面则知识有限,经验欠缺,加之农牧区村民文化知识较缺乏,更是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对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地指导,目前农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由于有关部门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村干部又无闯市场的经验,盲目地“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导致乡村号召农民种植什么什么赔钱,养殖什么什么亏本现象发生,不仅严重损坏了基层组织的形象,而且形成群众对村干部的一切工作产生逆反心理。

(七)干群沟通渠道不畅

没有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现代化宣传工具进行宣传,作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干群沟通渠道不畅,如中央的指导政策在短时间内就能传到乡村,执行过程中上级有所变动,村干部按上级要求办事,群众不理解,领导不了解,各种矛盾均指向村干部,导致村干部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甚至激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干部作风所致,一些原本不大的矛盾,不严重的问题,如果处理及时,本可顺利化解;如果推托回避,或者方法简单粗暴,些微波澜可能酿成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引发对立和冲突,增加工作难度。

(八)村干部后顾有忧

大多数村干部已人到中年,几十年来为村里各项工作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其他干部相比,退休无保障,收入差距大,子女安排无着落,相比反差较大,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得罪领导政治上要命,得罪妻室生活上要命,得罪歹人全家不安宁”,村干部感到后顾有忧不想干,导致村干部短期行为严重,工作得过且过,撞钟混日子,心情不畅。

三、村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村干部处在农村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执行者,在群众面前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村干部工作难干、人员难选已成为影响农村工作的一大因素,造成农村社会控制力明显下降,为此,如何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成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一)要扫清村干部工作中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为其打气鼓劲,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按照市场规律,多引导、少教导。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村干部的管理再也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单纯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而要按照市场规律,多引导、少教导。当前农村工作中,管种、管收但不管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倒霉的是群众,受罪的是村干部”,由此影响了干群关系。为此应尽量减少工作中的、减少形式主义的行政干预,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采取公司+农户等形式,采取典型指导、示范引路的方式,引导村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如确需行政指导,则必须善始善终,负责到底,以避免工作失误,激化基层干群矛盾,避免使基层干部成为“替罪羊”的现象发生。

强化法律手段,重教育、严处理。在农村由于上级只压任务,而缺乏与之相配套的保证手段,导致基层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具体讲就是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村干部左右为难,个别“钉子户”对于各种合理的负担和义务工也顶着不干,形成恶性循环。村干部大部分精力被催款催工牵涉住,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村务管理、为村民办实事的工作中,为此,一方面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力度,在教育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法行为及歪风邪气有组织的进行统一行动,如公检法各部门集中精力,及时对敢于抗缴合理负担的人进行公开宣判,严肃处理,形成热炉效应,以减轻村干部的压力,扶持农村正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村干部中的少数违法乱纪人员、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基层干部,严格按照党纪国法予以严肃处理,做到弘扬正气,遏制歪风,以此来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强化舆论引导,多宣传、少丑化。要大力弘扬基层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大宣传力度,以村民身边的村干部感人事迹,扭转近些年来一些由新闻媒介、文艺作品造成的社会舆论丑化或贬低乡村干部形象的风气,减轻其心理压力,树立基层村干部的真实形象。

注重感情投入,多关心、少训斥。村干部工作在最基层,条件最艰苦,工作最困难,报酬较低,为此在具体工作中要多关心其工作学习与生活,而少些训斥,以感情动人、以感情留人,以提高其工作中的积极性,发挥其工作中的创造性。

因地制宜求发展,多调查、少刮风。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宁可步子慢一点,也要稳一点,稳妥地发展农村经济。当前农村除了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以外,每年根据自身条件,有重点地抓主要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苦干,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脱贫致富就有希望,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地跟着别人铺摊子、上项目、搞形式,就势必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二)强化教育、科学使用,提高其主动性

1、加强培训教育力度。要利用农闲时节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对基层干部的素质要求。

2、抓好村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要求每个党员及村干部要时刻站在各项工作前面,去组织、引导农牧民发展经济,通过自身“三个代表”的实践,使之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真正具有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3、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完善对村干部的考核、奖惩制度,对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绩显著、具备领导能力的村干部,采取公开选拔的形式,不拘一格地提拔到领导岗位,减少其后顾之忧,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使之充分发挥其才智,为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贡献出其自身的力量;落实各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如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党员议事制度等,加强村干部的监督,化解干部与群众的矛盾,缓解干群紧张情绪;建立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对个别无所作为、拉帮结派、违法乱纪干部要予以坚决撤换。

4、以情感人,重在落实。在严格要求村干部的同时要多方体谅他们的苦衷,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以情留人,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养老保险以及应该提高的福利待遇要落实到位。

5、完善村干部待遇机制。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全部由国家承担,在当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途径还是要靠村提留,但根据各地村级经济情况来看,在实行误工补贴由村提留支付办法的同时,尚须实行村两委主要人员在职期间交纳养老保险费制度,其费用由政府统筹专款支付。对于有条件的村,可根据本村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村民大会,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对于集体经济有重大贡献者,应当重奖。对其他老村干根据工作年限,以现有的“三老”待遇对待,彻底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新、老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措施绝不仅仅是几个钱的问题,它代表着党对老村干们关怀,是老村干们视为生命备加珍惜的政治荣誉。

(三)择优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版权所有

不注重培养后备干部的行为是一种短视行为。后备干部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后备干部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好农村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品质好、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强人,使之利用自身的长处带动村民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选配一批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里任职、挂职,以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第三在各村设立民主理财小组等基础上,挑选出部分有能力、热心村务管理的村民,可参加选举,也可以不参加选举,由基层组织上报,上级组织考察任命,使之参与村务管理,培养后备人员,以避免村委会领导因到届选举落选出现断层而影响工作。

(四)高度重视“三老”工作,减少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三老”工作得到了加强,“三老”人员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荣誉感增强,农村普遍形成一种尊敬“三老”、爱护“三老”的好风气,使“三老”人员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发挥余热,同时也减轻了现有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避免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没有人来管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只有对基层村干部实施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培训,正确的使用,以心交人,以情感人,就会激发其巨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利益界限 下一篇:阴性返魅解读徐小斌中篇小说双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