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环境价值观的培养

时间:2022-10-09 08:51:17

浅谈幼儿环境价值观的培养

一、幼儿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制约因素

环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环境的存在状况对于人的需求是否有用或能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评判标准体系,主要是讨论人类是怎样看待世界,他们认为自己在地球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他们心中什么样的环境行为才是正确与错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是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环境教育关系到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更与“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校园”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保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是一项终身的教育,而环保意识要从小事做起。

由于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差异,幼儿的环境价值观基础又各不相同。首先,来自农村的幼儿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模糊,潜意识里对环保的重要意义缺乏先入为主的先天教育;其次,部分家庭缺乏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甚至还会出现抵制环境教育的现象;再次,环境教育受到投入和条件的限制,往往容易停留在语言、文字和简单的课堂模拟层面,缺乏一个行之有效、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最后,尽管环境保护已经达成了社会的普遍共识,但不同的社会组织对环保缺乏一个统一的行动标准,使得幼儿在面对不同场景下的环境行为出现迷惑不清等等问题。

二、幼儿环境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园幼儿的环境价值观状况,我们通过活动的组织进行了有意识的观察,并组织了问卷调查工作。

(一)活动案例

一次我们大班幼儿去公园踏春。幼儿欣赏着春天的美景,坐在草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和美味的点心。许多幼儿吃完点心后,把牛奶瓶、饼干包装纸、餐巾纸乱扔,显然这很不正常。询问之后,我们发现幼儿的答案各有不同。有的说,“明明也在扔,琪琪也在扔”(从众心态),也有的说,“这又不是在幼儿园,不要紧的”(场景差异)。从场景差异中我们分析到,在幼儿园的场地和花坛里乱扔垃圾是得不到“大苹果”(一种奖励标识)的,而在校园以外,幼儿认为幼儿园的制度就无效了,随手乱扔垃圾也就没有人管了。

(二)调查分析

因此,为了解幼儿环境价值观,我们对大班194名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对于垃圾分类,如废报纸、废电池、废弃易拉罐等能正确处理约占22.25%,还有约77.75%的幼儿选择丢弃或者不知道怎么处理。

对于一次性用品的危害,如一次性袋子、卫生竹筷等,十分了解并不选择使用的约占21.58%,还有约78.42%的孩子没有意识到或者知道却不采取行动。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班的幼儿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有的孩子懂得理论,会说,但是不一定做得到,只停留在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大口号上,真正把环境意识内化为教育的工作还有待教师加强。

三、幼儿环境意识的“三阶段教学法”

经过多年的环保教育教学尝试,笔者以园本礼仪教材《倡环保,从小事做起》为例,通过“三阶段教学法”,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一)第一阶段: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科学活动“常绿树和落叶树”和动物主题“蚂蚁”“蜗牛”,主要围绕观察大树和身边的小动物开展。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幼儿在观察大树时非常认真,却踩坏了树旁边其他的绿化;请孩子们收集树叶时,会产生矛盾,是采树叶呢还是捡树叶;幼儿对研究蚂蚁、蜗牛很感兴趣,但是一旦抓来了蚂蚁、蜗牛,却常常被养死了。

因此,教师开展活动时要强调“观察研究要以爱护身边环境为前提”。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观察活动前的教育非常必要。可以请幼儿自己说说在观察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第二,指导收集方法,如收集树叶时要求捡一些刚刚落下来的、比较完整的树叶,指导饲养蜗牛、蚂蚁的方法。尽量把前期的工作做到位,并让幼儿清楚:教师这样详细指导大家的原因是想使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第三,尽量减少研究对象的浪费。把原来每人收集树叶数量减少,同一种树叶收集2~3片,蚂蚁、蜗牛改为收集1~2只,观察过后及时送他们回大自然,不要把他们养死。

(二)第二阶段: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倡导环境教育的渗透

我园倡导“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注重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洗手时节约用水,爱护幼儿园花草树木。本学期我们对幼儿的点心和午餐进行了创新,让幼儿以自主的形式进行,倡导大家光盘行动,树立环保意识。

一是加强菜谱管理。幼儿园专门组织有家长代表的膳管会,制定菜谱,全镇统一,幼儿园菜谱做到品种多样,搭配科学,安全营养,菜谱两周内不重复,并尽可能选择幼儿最喜欢的菜品,提高饭菜可口度;膳管会专门对剩菜剩饭做认真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菜品,改善菜品口味。

二是培养环保、节约、健康用餐的习惯。以前幼儿点心和午餐都是教师统一分发,浪费现象较多。这学期我们开展幼儿自主午餐和点心,提供的食品品种丰富、花式多样。开始的时候,幼儿就餐兴趣很高,有的幼儿喜欢吃的菜拿很多,结果吃不完,后面的小朋友数量较少,于是,教师让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又不浪费”。大家都认为,先盛少一点,吃完以后再添加,好吃的要大家一起分享,各种菜都有营养。结合《各种各样的粮食》《样样饭菜吃得香》《看谁长得高》等教学活动,教师教育幼儿均衡饮食、健康饮食,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理念和生活态度,克服偏食挑食陋习。

三是以自助餐形式增强用餐环保能力。幼儿开展自主午餐,在自主选择的同时培养了幼儿谦让、等待、分享的好习惯,大家都认同按需取食、少量多次的就餐习惯,切实实施“光盘行动”,真正把环保节约用餐化为幼儿的自觉行动,同时在全园各个班级中,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评比活动,让幼儿的就餐真正讲卫生、讲秩序、讲节约、讲环保。

(三)第三阶段:家园合作中,推动环保教育的养成

首先是通过园本礼仪课程《倡环保,从小事做起》,激发幼儿关注身边的资源。幼儿园专门设计了材料回收箱,每个班级根据教学主题活动要求,向家长征收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废旧的矿泉水瓶做成了小推车、登登乐,奶粉罐投放在堆堆乐中,旺仔牛奶罐做成了梅花桩,棒冰棍成为幼儿区域活动中自由拼图材料,废旧轮胎被放置在幼儿园围墙边,各种纸管被投放到公共区域活动中。利用废旧物品丰富了幼夯疃材料,美化了环境,还让幼儿体会到废旧材料能变废为宝,让幼儿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丰富了幼儿想象力,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树立了资源再利用的环保意识。

其次,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家长环保理念。在镇政府组织的教师“环保志愿者”队伍中,我们邀请家委会主任和幼儿一起,拿着扫帚、畚斗、钳子等卫生工具参加扫大街、捡废纸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更多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有的家长说,孩子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以后不乱扔废纸,再教育家里的爷爷、奶奶不要乱扔废纸,垃圾应入桶。

再次,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单、微信、短信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时期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操作性;要求家长主动配合,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身教去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最后,设计环保标记,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幼儿园环保,积极开展设计“环保标记”的活动,张贴在幼儿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创设“云课堂”,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微课发展误区及发展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