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6-01 07:45:24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发现,存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学科知识了解不够,对新课改知识的掌握较不理想,教研能力有待提高,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改革意识较强而获取资源渠道单一及待遇低、压力大导致教师离职等状况。针对以上主要问题,本文提出拓展教师本体性知识、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及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职业幸福感等改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学现状 策略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质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等方面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有待于提升。只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的调查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所采用的问卷为自编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所教学科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有效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及教师职业选择等。

调查对象以参加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的培训教师为主,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的方式,共发放132份,回收132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0.9%。由于这些教师来自河南省各个市县,因此,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出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状况。

一、调查结果分析

⒈对学科知识了解不够

学科知识属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本体性知识。虽然教师学科知识的作用颇具争议,但是其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就是对自己任教的学科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1]。由调查得知,68%的教师对所教学科发展史比较熟悉,而32%的教师是不太熟悉的。对于学科发展前沿,仅有47%的人比较了解,而高达53%的教师是不太了解的。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所教学科发展史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而关于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不容乐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体上来说,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亟待加强。

2.对新课改知识的掌握不理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新课改的效果。调查发现,86%的教师对新课改基本理念比较了解,而关于新课改知识的掌握情况,仅有40%的教师处于较好水平,60%的教师处于一般或较差水平。这说明教师们还需加强有关新课改知识的学习。其中,地理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是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2]。掌握教材知识体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对新教材有较深入的了解。

3.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积极从事教科研活动的教师更愿意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而参与较少的教师则更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3]。由调查可知,有57%的教师1篇以上,而43%的教师从没有发表过论文。针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的调查发现,73%的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且其中有27%的教师主持过省级、市级或县级课题,而27%的教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但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4.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电化教学手段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调查发现,89%的教师会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运用频率不高,仅有33%的教师经常并能熟练运用,除了少部分地区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缺乏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与能力,以至于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仅有62%的教师能不同程度地进行基本的office软件操作,13%的教师能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学习,可看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B仍需加强。

5.改革意识较强而获取资源渠道单一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张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发现,96%的教师有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想法,其中39%的教师经常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而57%的教师由于担心影响学生考试成绩而放弃改革。可看出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在教师需要提高的业务能力调查中也发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被认为是最需要的三种能力。

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方面,83%的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教学参考书获取教学资源,而通过其他教师、报纸杂志及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教学资源的教师仅占17%,这说明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比较单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图书馆、报纸、教辅书籍等各种途径,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为学生呈现生动有趣的课堂。

⒍待遇低、压力大导致教师离职

调查结果显示,因经济待遇低而选择离开岗位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达31%,也有一部分教师因为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工作条件差而选择离开工作岗位。通过对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因素的调查发现,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较多,其中升学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及工作生活环境差等原因较突出。可看出,由于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及工作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教师生活质量不高,使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或寻求调离工作岗位。因此,针对农村教师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和当地教育部门应及时给予关注,争取将教师的权利、地位、福利待遇等落实到位。其次,应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心理支持环境,提升教师的心理韧性,促进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热情,保障高质量教师队伍持续发展的活力[4]。

二、改进策略

⒈拓展教师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5]。“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1]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发展史与发展前沿的了解均不够,因此,加强教师学科知识方面的培训尤为迫切。鉴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与精力有限,建议相关培训单位邀请知名的学科专家为教师介绍学科基本知识及其新进展。另一方面,市、区教研员应定期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发展,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对学科新进展的把握能力和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农村中小学校可以订购学科专业期刊、书籍、优化网络环境等,为教师增长知识提供条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借助于现代化手段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不断潜心研究和学习课程,提升自己的能力,克服“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错误认识,自觉培养自我发展和主动进取的愿望和能力[6:]。

⒉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如课程目标方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程内容方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7]。教师对新课改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课程及其教学的理解与执行效果。通过调查发现,高达60%的教师对新课改知识的了解处于一般水平。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迫在眉睫。建议相关培训单位开展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加强新课程知识的系统讲解和深入剖析,力争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内化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另外,应加强培训后期的跟踪指导,建立训后的专家―教师交流平台,及时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已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运用不合理也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与此同时,缺乏人力支持与相关指导也是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8]。调查得知,有26%的学校不具备电化教学手段,而在具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中,也仅有45%的学校经常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授课;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仅有25%的教师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能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的教师仅占13%,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在教师所需提高的业务能力调查中,“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是教师最期望提高的能力。此外,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创生和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快捷和海量的特征,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6]。因此,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尤为重要。一方面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农村的基础教学设施,提高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频率;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⒋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35%的教师从没有发表过教研论文,他们所表现出的科研畏惧感、迷惑感、无能为力感等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这也就印证了该次调查中所发现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期望提高的主要业务能力之一。教师身在教学第一线,是教育的临床工作者,最熟知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也急需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或建议,因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师唯有不断创新和保持创造的活力才能闯出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不断超越自我[6]。建议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或一线优秀教师开展教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以实际的科研案例组织教师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与反思,培养他们的疑问―批判―创新能力,从而带动整个教师的科研发展。

⒌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职业幸福感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职业倦怠和离职现象严重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教的职业倦怠正在遮蔽着教师的职业美感,钝化着教师的职业信念[6]。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教育中的棘手问题。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待遇低和工作压力大。因此,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要重视教师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其次应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心。教育是心灵唤醒心灵、人格塑造人格、智慧培植智慧、生命点燃生命的活动,但如果教师对工作逐渐丧失了热情,教师的心中已没有了火种,还能点燃和照亮学生吗[9]?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至关重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其教学效能感和成就感,使其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魅力;避免学科歧视,公正地对待各学科。此外,学校的管理应趋于民主化,教师的评价制度应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长吉.农村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科知识――关于农村教师学科知识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5(1).

[2] 白文新.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

[4] 李琼,吴丹丹.如何保持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热情与动力:国外教师心理韧性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12).

[5]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李学书,范国睿.生命哲学视域中教师生存境遇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

[8] 郑燕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9]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异化现象透视[J].教师发展,2008(24).

[作者:张广花(198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晓俊(1992-),女,河南鹤壁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赵淑娴(1990-),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知识结构的构建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下一篇:平凡师爱 柔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