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艺术

时间:2022-10-09 07:56:57

声乐教育艺术

一、兴趣与信任

作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对自己的专业老师信任。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之所在。对于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同学来讲,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让他了解声乐艺术的美和雅,进而让他对此喜欢、着迷,在声乐学习中永葆兴趣。“授学生一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唱水平,使学生崇拜自己、信任自己,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思考与释放。

二、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的处理

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往往只注重技巧和音色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激情。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声音技巧好,更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而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一首好的作品,还要靠好的歌者来表现,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音色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看法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技艺结合,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因为“声”是基本功,没有唱“声”之功,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也就没声乐艺术,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古代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犹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听者索然无味。这就是说,只有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也是“技”与“艺”的关系。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对于声乐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技”与“艺”是完美的艺术结合,也是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笔者就声乐教学中“声”与“情”的统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谈几点感受。

(一)声乐教学及声乐训练中,注重“声”“情”结合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与训练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好的声乐演员,既要有美的嗓音,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是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常说的“好的悟性”,往往是只注重声音的训练,有些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多不能理解怎样才能唱好一个练声曲或一首歌曲,缺少启发式的教学。俗话说,没有激情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那么同样,没有激情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吗?当然也不是。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内在的感情,这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在改革,这种改革当然也包括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前,我们在声乐教学或训练中,一般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去练声,只是刻意地要求声音的美,忽略了启发他们的激情。比如,当学生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他们唱“a”“ei”“i”“o“"u”之外,只是讲讲声音的流畅、声音的位置、气息如何贯通、口腔如何打开等等。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说的他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样长此下去,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即使学生坚持下来,会有一些提高,但收效甚微,成效并不显著。如何通过“声”与“情”的结合,使在声乐训练中的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基本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学的就是声音的美,只要声音美曲子唱对,词唱清楚,就认为一首歌曲作品或者一个练声曲就算完成了,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学生在唱母音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很严肃甚至是很威严地要求学生,应当这样,应该那样,不去从情绪上激发他们如何唱。学生不能理解,板着脸很用心地唱来唱去,仍然完不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因为学不会、掌握不了方法而苦恼、感到枯燥的时候,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那么,我们作为声乐教师,为什么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呢?你可以告诉他们,就像站在高山上,或海边,面对浩翰的云海、大海、伸出双臂,尽情地深呼吸,心情开朗地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轻松地歌唱!还可以在普通的母音练习中加入声母,改为字、词的练习,通过理解字、词,注入情感来练习发声及呼吸方法,要比单一母音练习收效会好得多。除了填词的发声练习外,选用一些歌曲片断作为练习曲。对初学声乐的初级水平学生,选一些简单的歌曲片段,如民歌类的“花非花”、“牧羊歌”等,边练声边练咬字,再加上一些对歌曲理解表现手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唱会轻松,会比较容易地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二)歌曲内容的理解与声乐技巧的结合

在前几年的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单一的练声和唱歌收效甚微,学生们也感到很枯燥、单调,后来用歌曲及简单的唱词作为练声曲的练习,多唱歌,用歌来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脑子、用心练声、唱歌,使学生投入歌曲中的意境中去,既练了声、练了方法又练了表演,提高了表现力。因为每首歌曲,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词曲表现的,而这些情感必须由声乐演唱者把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演唱歌曲的演员,都应当根据歌曲的要求、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形体语言、面部表情、歌曲感情等各个方面去完整体现。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极尽地熟悉歌曲内容,包括歌词与曲之间的内在感情联系。当你完全进入歌曲的角色之后,脑海里出现的是歌曲中所描写的世界,眼前是歌曲中展现的环境,你会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全融入到了歌曲所给你的特定氛围。你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忘记了发声吐字方法给你的压力。这时候,平常你上不去的高音上去了,潜在的情感会因为动情而爆发。这是“情”带了“声”,“声”中有了“情”。

(三)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

谈起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也是声乐表演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情”的表现与处理。老师授课的时候,一般只注重声音的技巧,气息的运用,吐字清晰等,而没有时间去顾及文化及德育。往往学生也不在乎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学生知识非常匮乏,分析起作品来不知所措。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中,在让学生掌握发声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要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诸如文化知识、古代汉语及现代文学、音乐、声乐发展史、诗朗诵、形体训练、歌曲分析及欣赏等等。如果学生不知道怎样分析作品,不知怎样处理歌曲,当然做起动作也是无的放矢,所表演的动作与歌曲也风马牛不相及。比如当让学生唱诗词的时候,他们不了解“长征”是怎么回事,不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及表现的创作意图,怎么能唱好歌呢?那么现在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大声乐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位声乐前辈说得好:“唱歌等于朗诵,你能把诗词读得好,读得有意义,那么,演唱也就有意义了。”有些歌曲,需要思想集中,去造成幻想与意境,并保持这种气氛,使它聚合不散,听众因你的想象力,而被带到故事里。”当你唱悲伤的曲子时,自己丝毫不感动;欢快兴奋的歌曲,也毫无表情的演唱,会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本应铿锵有力的歌,唱的软绵绵的;抒情的歌,唱得硬梆梆的,就不是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问题,而是声乐表演中所说的“情”的问题。因此,训练学生发声,提高技巧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情”的表现与“情”的运用和提高。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如听音乐会,观摩歌剧,戏曲、曲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碟及唱片,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包括一些杂志报刊。知识丰富了,声乐的表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或提高,声乐教师在这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并督促他们去掌握这些辅助知识。因为直观教学,在学习中对学生非常有影响。记得有一位男高音学生,在唱世界名曲“我的太阳”时,高音总是唱不上去。但让他跟着声乐大师帕瓦罗蒂的唱碟唱高音的时候,他能很轻松地上去,这是一种心理作用。当他听到大师唱这首歌很轻松,他想的是“自己也能唱上去”。当关掉唱碟后,他就唱不上去,他失去了直观的感染力,也失去了自信,就唱不上去。针对这类情况,声乐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消除他们的顾虑,用歌曲中的“情”来调动演唱者的激情。“情”可以带出“声”“,声”可以传“情”。以“情”来减少歌唱者对声音技巧的压力,使他们局部(喉部)放松,以免造成喉头肌肉紧张。声乐学习、演唱和表演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劳动过程。每一个学习声乐的朋友都应当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现在也许不是,但不等于将来不是。作为一个歌唱艺术家,不是诗人和作曲家的奴隶。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他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一方面受着歌曲、练声曲内容和形式以及产生作品时代的限制,同时又必须在学习及演唱之时有自己的领会和独特的再创作,没有这种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创造,没有声音技巧、音乐感、文化及文化修养、责任感、创作的感情的统一,一首练声曲或歌曲就注定要被唱“死”了。“演”和“唱”是“声”与“情”的统一。没有声音技巧,就无从谈以“声”传“情”。声音技巧不是目的,但声音(尤其是美的声音)是传达语言及作品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声音技巧越高,就越有演唱再创作的条件,你的演唱水平,就会有飞跃的提高。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美的台风

表演和人类任何创造行为一样都是以创造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声乐表演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联系到认识、情感、理智、想象、直觉、才能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训练学生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势必不可少的。因为任何表演都是转瞬即失的一次性过程,既不能重复,也无可补救。每次临场表演都能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到最好,都能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即兴表演。创造性表演是不太容易的事,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明戈说他临场表演时全心全意地精神集中在表演中“,在我头脑中一瞬间出现了真空的感觉”这时就只想到所唱的歌词和表演中所要求的东西。临场表演时,那些平时研究和练习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与心得,都已成为表演者的潜意识和潜技能,支持正在进行的表演创造。表演者从发出第一声开始,就必须一方面用自己的听觉去检验已经发出的音响效果,同时还要在想象中捕捉即将发出的声音的表象,如此往复直至表演结束,力求完美地把在准备过程中完成的表演设计,以一种新的即兴状态表演出来,全神贯注是保证表演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对学生讲,声乐表演应该自然流露,不要造作和卖弄,只有从表演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紧张是舞台表演中的普遍现象,有人曾对小提琴家帕尔曼说“有许多演奏家力图使自己相信,他是不会紧张”,可帕尔曼却回答说“:不行,他们一定会紧张的,事实就是如此,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它相处,与它相处得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得越好。著名的声乐大师毕约林说过“:我每次上台都会紧张,只有在这种紧张中,我才会更认真谨慎地投入演唱。”所以,一定的紧张是正常的,有必要的。但是,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说:“可能存在着必须克服的严重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一个人在演出中失败不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就是训练不适当,”因此,克服紧张心理最可靠的方法是加强演唱实力,训练演唱技巧,建立起音乐表演的充分信心。声乐表演中舞台形象,也即所谓“台风”是至关重要的。而所谓“台风要正”就是指表演者要落落大方,举止大方,有气度有风度,良好的台风来自两个方面,即内因和外形。内在因素很多,广博的文化涵养、高尚的品德素养以及丰富的舞台经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现都会在歌唱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只有内心丰富了,自然会显出胸有成竹,稳健踏实的舞台风采。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在演唱一首作品之前一定要分析和考究这首曲子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会更充分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外形要求比较明显,演唱者要精神饱满,舒展协调,落落大方,自信自如,不能有奇怪的姿态,如挤眉弄眼,手脚打节拍,弓腰塌背,也不能缩手缩脚,不敢去做一些适当的动作,在情绪需要时的一些表情,动作是必须要表现出来的。除了表演课以外,我总是要求学生对着镜子给自己唱,先自己把关。当然舞台表演是多方面的,有技巧与实力才会有自信,丰富的登台经历和全身心地投入会克服心理紧张。因此琴房不是教授声乐唯一的地点,而更多应该是舞台实践。声乐教师教学不应该拘泥于琴房、课堂,我们应该打破常规,在今后的教学、演出中灵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全面提高他们发声方法、技巧,演唱水平和舞台表演。

上一篇:新时代比较文学创建思路 下一篇:古代文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