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角度理解说明文

时间:2022-10-09 06:46:52

从语言的角度理解说明文

优秀说明文的语言表达是严谨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内容、说明方法、顺明顺序之间更是结合巧妙,可以说从语言入手是开启说明文阅读的一把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达到学生自行读懂说明文、提高理解能力的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读出主要内容

我所说的关键句是指中心句和主旨句。说明文多采用关键句概括全文或某段内容,因而抓住关键句能较较较准确地理解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有的说明文用一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从这句话入手,能快速把握说明的重点与思路。

如《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这句是全文的总纲。

作者下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说明、以及总结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绩的原因以及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时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

再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它属于递进关系的复句,它既说明了石拱桥的三个共同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有侧重――要突出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作者作为桥梁专家,他的关注点在于桥本身的设计和施工,自然会重点介绍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从事理本身而言,“结构坚固”决定石拱桥“能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因而具有悠久的历史,石拱桥的结构还决定其“外形优美”。因此对说明内容的详略安排自然偏重在“结构坚固”这一特征上。因而作者首先在总括句中通过列数字具体说明“能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雄跨”“发挥作用”与前面的数据共同说明石拱桥坚固的程度。其次,在列举赵州桥的例子时,主要抓住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这一中心,从四个方面具体介绍赵州桥的特点,其中三个是结构方面的,只有一个是介绍外形的。列举卢沟桥的例子时,先稍微区分一下独拱石桥和联拱石桥的特点,就将卢沟桥与两岸进行对比,来突出“结构坚固”的特点。而后两段揭示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发展时都侧重介绍了石拱桥结构的特点。

再如《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话:“苏州园林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统领了全篇内容,作者的构思就围绕这句话进行。

第一二自段总说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下部分先从大处着眼介绍,说明亭台轩榭的、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是一幅完整的图画;再从细处着眼,介绍每个角落的图画美、门窗雕镂琢磨工夫、建筑材质颜色,也构成了完整的图画。

陆机在《文赋》指出:“立片言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些优秀的说明文也善于“立片言居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这类说明文时,只要抓住居要的片言,不仅能把握全文的重点内容,而且能把握全文的构思特点以及说明的顺序。

二、抓住关键词,读出文中的重要信息

所谓关键词是指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与说明内容最直接相关的科学术语,抓住这些词能较快而高质量地引导学生概括理解文中的信息。

(一)抓住表现文眼的词,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重点。如《奇妙的克隆》中的“奇妙”,正文紧紧围绕“奇妙”介绍了克隆奇妙在繁殖技术;奇妙在实验过程及其成果;奇妙在造福人类的神奇远景。如《苏州园林》中的“标本”是作者对苏州园林价值的评价,接着作者就自己游览过的十多处的特点加以提炼,将苏州园林作为我国园林标本的意义归纳为“讲究自然之趣,在设计和建筑上都着眼于图画美。”

(二)抓提示作者写作重点的词,理解文本的关键内容

所谓提示作者写作重点的词往往潜藏在字里行间,它们常常决定说明介绍的重点。

如《奇妙的克隆》,我们可以抓住第三部分中“创造”“组装”等词语进行深入阅读,能使我们对课文的认识更准确,读出本文主要介绍“现代克隆技术”这个侧重点。

再如《奇妙的克隆》,我们可以抓住“无性繁殖”这一术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开头先连举四个植物的例子来解说“无性繁殖”的概念,然后顺势追溯词源。很明白地告诉读者无性繁殖原本是一部分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自然繁殖的方法。用“时至今日”悄悄一转,将“克隆”的概念诠释清楚了:第一层――无性繁殖的方式和过程;第二层――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个体;第三层――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这样所有关于克隆的概念就解释清楚了。

接下来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先说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通过有性繁殖的方式来繁衍后代,与前段对比,突出无性繁殖的特征。

作者并未对“克隆”这个概念做十分明晰的界定,而文章的侧重点都放在了遗传工程学中现代克隆技术上。关键句就是“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紧接着,以“但是”一词一转,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以“用外科手术”、“通过特殊的方法”的加以限制,通过作诠释的方法解释了“克隆”在“今天”的意思,可是读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发现“克隆”除了上文解释的意思之外,还含有“现代克隆技术”的意思!撇开第一部分往后面读,更加证实了自己的推测: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介绍“现代克隆技术”。“克隆鲫鱼的前后”讲的是克隆技术的发展史,说明内容是中外科学家们如何推进这种技术不断进步的。“克隆绵羊‘多利’”单是标题就可以做两种解释――1.克隆多利的实验过程;2.世界上。成功诞生的第一只克隆羊,从行文看,这部分绝大多数篇幅都在介绍克隆的具体的技术和?过程。只有第二段末句“‘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卵核’一步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才说到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个体这个含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部分标题就十分明白了,毋庸赘述。

再如《生物入侵者》,我们可将标题作为一个参照,可从文中梳理出一对一对的词语:入侵――偷渡,生物入侵者――移民,危害――赶尽杀绝、与日俱减、在劫难逃,原因――国际贸易,途径――搭便车,态度――不过多干预、反对自然调节,措施――监控。左边是提示本文解说的主题词,右边是与之相应的生动解说词,或者形象生动,或者典雅而又具体,意在深入浅出而又生动形象地解说生物入侵者的知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三)抓住科学说明的词语,理解作者的严谨态度

所谓科学说明的词语是指对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准确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不仅可以读出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读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夫。

如《苏州园林》中有下面一段话:“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中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上文加点词语是我抓出的认为是科学说明的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科学态度。“古代”“近代”“宫殿”“一般住房”的限制,从时间和类别上囊括所有建筑,再用“绝大部分”这样留有余地的说法,说明“讲究对称”在我国建筑中十分普遍,为下文说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提供对比的参照。“也”简洁地说明对称的特点,最妙的是“绝不”“好像故意”两词,“绝不”据实客观说明苏州园林没有一点讲究对称的地方,语气十分肯定,而下一句中的“好像故意”使用猜测的语气,推想匠师们和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样既准确说明客观的情况,也很有分寸地表达了作者的猜测。接下来的一句话中,两个“一个”两个“一道”,看似累赘,却万万不能删除,它以举例子的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美术画”“图案画”两个带有比喻义的词对举,再次生动说明苏州园林与其他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讲究对称。最后,以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作结,再次强调不讲对称的特点。

再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坊。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立春过后”“炎热的夏季”“秋天”“寒冬”等表时间的词语与“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表示动态变化的词语相结合,以时间为序,描绘一幅生意盎然的四季图景。以拟人手法鲜活地描写大地的“苏醒”,各个动词又很好地展现了四季变化中的各种物候现象,其中“次第开放”描绘各种花儿接踵而至,“翩然归来”活化燕子飞回的轻盈身姿,“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簌簌”“风雪载途”一动一静,绘声绘色地写出秋去冬来的季节变化。写得生动有趣。“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的区域里”限定四季变化发生的区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的内容科学准确。

(四)抓住重要的指示代词,读出上下文的关联与准确的含义

指导学生理解代词指代内容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准把上下文的关联和说明内容的具体含义。

如《桥之美》中“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它”指代“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相呼应,直指本文总纲。读好这个词,就可以较好把握本文的中心,理解下文所列举的种种例子。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两句中的“这样”指代第二段的“传语”“暗示”“懂得”相关的内容,“这些”指代“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和下文所说“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把握这两个关键的指代词,可以明确地理解“大自然语言”的含义,并且理解下文所举实例中各种动植物的例子。

总之,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要从关键语句或重点词语言入手,在理解过程中又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文意,组织文意的文脉,以及作者的在说明某个对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语文素养。

上一篇:阿里敲钟人海归返乡成就甜蜜事业 下一篇:“综合探究”课是历练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