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在课程资源上的利用

时间:2022-10-09 03:52:25

师生关系在课程资源上的利用

摘要:长期以来,教师赖以引用的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来自于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不仅仅指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而且包括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社区设施、社区人力资源、家庭资源、学生个体经验、信息化资源等众多类型。在这其中不仅涵盖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也包括学生个体经验、教师的自身知识和人格素养等软件资源。本文教师结合自身经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就如何开发利用师生间课程资源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生物 课堂资源 师生关系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明确提出生物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挖掘新的课程资源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开发利用师生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学生中开发课堂资源

挖掘学生中的课堂资源,在丰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课堂资源本来就来源于学生,学生就容易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生物课的教学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掌握知识。

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资源。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多种途径,可能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无形的资源。如讲解免疫时,可联系到对花粉、牛奶等过敏的生活经验;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可联系自身生活中观察到的老年人的特征;关于艾滋病的预防,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来理解怎样预防艾滋病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2.适当开发利用学生家庭为资源。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生物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如选修教材中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泡菜的制作,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家庭动手制作腐乳等,通过检查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记录,提出一些问题:如腐乳制作豆腐应该选择含水量多少最适宜?为什么要加入适量的盐?加多加少有何影响?腐乳上的菌丝为什么颜色?以什么菌为主?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也使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3.开发学生社区的课程资源。学生社区中有着较为丰富的与生物课有关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农村学校在这方面更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又为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动植物书签,让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也使得生物教学中重要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也可培养学生观察动植物标本,记录体态特征和形态,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同时促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通过举办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展等活动,给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开发学生社区的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脱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陈旧观念,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才能更好的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资源。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校在新课程课堂模式中提出了问题单教学模式,在高三总复习中进行了实践。基本模式是学生首先预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有价值的问题加以整合,在课堂上师生利用小组合作平台共同解决。最后教师做总结和反思。

如在复习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色素提取方法是纸层析吗?色素提取溶剂是丙酮酸?分离后色素不明显,请例举3-4个原因?分离后为什么橙黄色的胡萝卜素在最上方?胡萝卜素在最上方、含量最多吗?色素作用是吸收光能吗?提取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及其作用?分离的方法、试剂以及依据原理?这些问题点明易错点、体现学生的疑点、针对性较强,展示问题后,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内部解决,形成小组成果,再由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教师最后总结。通过实践,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这种课堂模式利用学生问题为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积极性较高,也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交流,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问题可作为教学中重要的课堂资源,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养分。

二、在教师中开发课堂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必须通过教师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传达给学生,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能否最大限度地识别、积累课程资源,精当地选择、整合课程资源,主要还要看教师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做一个课程资源的“有心人”。

1.教师的自身经历和学识可作为课堂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自身经验作为课堂资源,如固定酵母菌的实验,有的学校没有硬件进行,教师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或网上收集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直观认识,体会实验操作的细节。讲解DNA结构时,教师可联系刑侦案件,理解DNA的特异性和多样性。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可以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需要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另外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教师可将集体备课中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为了适应新课程新颖性和选择性的需要,仅靠一本教材和教参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课堂教学的需要了。在集体备课时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智慧充分讨论交流,将查找的一些信息进行整合,为大家共享,弥补了书本材料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之间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大家群策群力,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生物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必须首先服务于教学目的。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有的教师上课必用电脑,还配上背景音乐。初衷是给学生美的享受,但很多时候起了分散注意力、画蛇添足的作用。在选用课程资源的时候,首先应当衡量适用性。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讲授知识的特点,选用能发挥作用的课堂资源。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也应该纳入学校的课程改革计划,得到学校的政策和经济支持。课程资源开发做得越好,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越省力,教师的素质越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

上一篇:对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宄 下一篇:多媒体辅助初中音乐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