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中学教师心理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10-08 12:12:41

对于当前中学教师心理现状的思考

摘要:当前中学教师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笔者从形成当前教师心理现状的情况原因进行分析,从关注教师的生命的角度对当前出现的教师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从关怀整体教师的生存状态的观点,提出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管理,从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角度提出对当教师的关怀。

关键词:工作倦怠 关注教师 尊重生命

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进行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者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老师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除数调查者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太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倾向。触目惊心的数字透视出令人担忧的教师生存状况。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每年都有近十多位教师跳槽或转到条件比较优越的学校中去,工作情绪极不稳定。据统计,半成以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有工作倦怠现象。工作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它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教师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手托着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倘若教师本身长期处于工作倦怠状态,怎能肩负起沉重而美好的使命呢?下面就产生教师心理现状的原因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社会对教师价值观念的误导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曾出现了“神圣化”、“技术化”和“工具化”,三种极端倾向。教育学中关于教师是这样定义的: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人的专业人员。但是现实生活来看教师远不是一个简单的“专业人员”。

长期以来,社会己不把教师当“人”来认识,教育管理者也没有将教师当“人”对待,教师必须是工作不知疲倦的“超人”和“完人”,这种完人使教师一次次失去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被定位为无私奉献。“技术化”则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看成合乎法则的,按专家提供的合理技术行事的程式化行为,教师工作成了实用技术的程序化操作,教师专业化成了专业知识的存储与记忆。但是教育的过程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而是复杂的情境中生命之间的交流、对话与感动,它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思考,判断与选择。正是这种倾向,导致了教师生存状态的异化与迷失;“工具化”则是把教师当作按照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定,用教育教学技能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以追求升学率,确保学生考试成功的工具,教育过程成了教师为了学生的分数而疲于奔命的过程,教育评价成了以学生的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独立于教师主体之外的评价。这种工具化的显著特征是在价值程序上强调实用价值而忽视生命价值,在迷失的工具化中,教师面对自我生命的游离与放逐,难以从在场性中解放出来去追求超越性,只能沉湎于此时此刻的功利追求,使老师失去了关怀的向度。进而出现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极大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教师所处的现实环境分析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着太多无法回避的困惑:大量繁琐的事务让教师身心疲惫不堪,从而沦为苦不堪言的事务者;按部就班的工作使教师丧失自我,成为缺少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循环往复的教学导致教师对职业日益麻木不仁,失去了生活的色彩与激情;高考与中考的巨大升学压力,家长的殷切希望和学生的悄然反叛,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强烈不满,使教师处于夹缝在生存。教育是一种心灵唤醒心灵,人格塑造人格,智慧培植智慧,生命燃烧生命的活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正悄悄的侵吞着教师的职业热情、钝化着教师的职业美感、动摇着教师的职业信念。

三、从教师的心理倾向进行分析

从教师心理分析来看,主要存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作倦怠,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感受到了情绪衰竭,有近5%-20%的教师在某个时期出现工作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产生的原因是主观上的高期望与客观上的低定位;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强度过大;人际交往能力差;学校工作安排及评价不当;学生管理难度大等现象。另一方面是工作压力。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高强度的心理压力经常导致老师对教学工作的不满,同时也使教师心理上、生理上行为上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并进一步导致工作倦怠。

四、从教师专业化知识来看

从教师本身来看,出现工作倦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不合理、专业技能不过关等。具体表现为――在知识技能方面:大部分教师仍处在学历补偿阶段,而且出现了“高文凭,低水平”、“高职称,低能力”的现象;在教师地位方面: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权力地位和专业地位都相对较低;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少数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甚至向家长索取利益,把教育工作当作谋生,获利和晋升的工具。极大的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

五、改变中学教师心理现状的措施

(一)关怀学生的同时更要关怀教师本身。

“关注生命”是人们对教育现状研究的一大主题,而事实上,人们对学生关怀的较多,而对教师关怀的则很少。1997年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中曾写到:“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明确提出了教育应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从而开创了关爱教师的先河。

(二)关怀教师“类”生存的同时更要关怀教师的具体生存。

所谓教师的类生存是指教师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在,其全部的生存意义指向于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存方式。主要表现为:以教师类生存方式的理智规范化代替对教师个体的生存的现实关怀;以教师理性层面的生存意义代替教师全部的生存意义。这种生存将教师进行了抽象化和一般化。从而忽略了教师个体的生命。而个体生命是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和发展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以整体的方式存在于环境中,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存和发展。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自身的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的努力,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得以实现。离开对具体生命的关怀则难以获得或提高个体的发展。

(三)从整体上关怀每一位教师,还教师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师的“自由”体现在教师按生命本性所固有的内在要求支配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它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超越教材而面对生命与意义,超越预设而面对境遇与挑战,超越灌输而面对对话与生成,超越框定而面对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教师生存状态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和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经验的分享与表达,是师生间心灵和敞亮与对话。

总之,要想彻底改变当前教师的心理现状,必须从教师的心理现状的本质出发,即教师生活中生命、美感与幸福的丢失。从学校管理来讲,应该以人本思想为指导,为教师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平等、公正的环境,让教师有一种安全感,积极、舒心地工作。从教师本身而言,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

上一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摭谈 下一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