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摭谈

时间:2022-07-22 05:01:39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摭谈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的主导意识太强,学生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教师放弃对学生的指导点拨权利,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舍本逐末,对课文却不作深入的研究,课内阵地丢失。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效率,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优化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初中新课程实施近十年,语文课改的方向已经十分明朗,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语文教学的目的,方式等也已经为我们理解和接受。但新课程理念要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确也存在了不少问题:

①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②教师的主导意识太强,学生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

③教师放弃对学生的指导点拨权利,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④舍本逐末,对课文却不作深入的研究,课内阵地丢失。

面对上述存种种问题,如何改变其现状,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笔者反复思考后认为,应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效率,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

一堂课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必须依靠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优化结构须遵循教学规律和贯彻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做到内容讲练精当适度,方法措施灵活有效。由此逐步形成一些能体现教学规律,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抓住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优化新课导入,让学生“乐学”

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正如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一文中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

2.导入对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3.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八上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时,一开课就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然后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开始能扣动学生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精心组织一段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引导。

于漪老师在教学《听潮》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放手让学生说)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状,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到海的壮观。作家鲁彦的《听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味。”

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为此,要优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二、优化新知探求,让学生“活学”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那些善于激励学生的教师,他们所上的课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用充满信任、赞美的语言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激励,对发言意见不够完满,不太准确的,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加以启发和点拨。尽量挖掘他们发言的闪光点。”有时教师还可搞点“挑拨”性的启发:“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完满.还有比他说得更深刻的吗?”等。

2.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位老师在教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往事依依》后,设计了这个问题:“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

3.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

一位老师上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5.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位老师在教读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三个太阳》一课时,设计了课堂活动,“女画家在南极生活了两个月回国了,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那么你该设计那些问题?作为女画家你又该怎样回答呢?”全班分为两大组,男同学扮演记者,女同学扮演女画家,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及答案。课上,学生不但学习了课文,而且在活动中口语交际和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优化训练、小结,让学生“学会”、“会学”

训练、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借助开放性的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以学为主语文教学环节的优化,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樊篱,与时俱进,树立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走在“语文”的大路上。

(作者单位:福清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浅谈课改实验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下一篇:对于当前中学教师心理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