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10-09 03:33:47

浅谈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中职物流专业学科教学中,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渗透其中。学科教师应该挖掘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掌握德育渗透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方法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观念和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的目标,为他们日后走向企业做好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方面的准备。

物流学科教学德育德育渗透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在学科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德育,才能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班级德育活动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在自己所教授的物流企业管理学科中努力尝试探索其德育功能,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实际上,只要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巧妙运用教学中的德育技巧,就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传道”于“授业”之中。

一、挖掘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1.以中国知名企业的辉煌成就及其为全球经济所做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结。

2009年9月2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19.2%,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具有国际地位的企业数量也不断上升,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世界经济复苏更是作出了无与伦比的重要贡献。企业管理中这些国内知名企业的背景介绍,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2.用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与成功案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奋发进取的人生观。

好的榜样对青少年有着非凡的鼓舞力。胆量、学识、勇气、斗志、毅力被学生看作是企业家们的代名词,他们的创业历程,就是一部部真实的奋斗史。松下幸之助、比尔・盖茨、哈默、希尔顿、卡耐基、李兆基、邵逸夫、李嘉诚、马云等企业家的故事,对青少年学生都具有神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物流企业管理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物流职业道德教育,为将来成为真正的“物流人”做准备。

在教学中,我曾经给学生讲过我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的职业道德标准。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就要使这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从事物流行业工作,就要成为真正的“物流人”,就要有着物流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公民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现代物流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服务目标、快捷目标、节约目标、规模优化目标、库存控制目标、安全性目标。这就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高的要求。利用物流企业管理中对“物流人“的要求,通过实例结合教学理论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物流教学内容中的不容忽视的主题之一。

4.将物流企业文化管理与班级文化管理相结合,塑造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良好的班风学风。

“一般的企业制度是硬制度、硬管理;企业文化形成的制度叫软制度,它是软约束,是无形的,最终转变为信念、信仰、精神境界。”由企业文化建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实施。学生在实践与参与中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指导班级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于无形,可以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物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主体性与实践性原则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结合物流企业管理教学,多次开展学生专业竞赛、技能达标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渗入企业的社会实践、企业实训、参观访问、与身边的创业成功者座谈、进行市场调查等教学活动。

2.目标性与重点性原则

在物流企业管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以培养身心健康、待人有礼、技能过硬的物流专业人员为教育目标。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是如此,最终德育的目标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将思想、态度、审美、精神、情操、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等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德育的重点也有所侧重,这样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不会使德育渗透牵强附会、流于形式,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系统性与持续性原则

良好且稳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过程。因此,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只有长期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熏陶,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在所教授的两门专业课中始终坚持两个“传统”:一是课前3分钟演讲;二是课后拓展PPT。坚持课前演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训练学生行为形象、口才与交际、礼仪礼节和气质。课后拓展的内容比较宽泛,主要用简单的故事来引申人生的道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并勇于探索与创新。

4.计划性与生成性原则

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与特点,认真挖掘德育资源,需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理出脉络,将智育与德育融为一体;同时课堂上的生成与随机性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补充,这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在课堂上,学生追求真善美,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的氛围,无疑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方法

1.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传需要适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比如,在《集装箱运输实务》的第一节课,笔者便用麦克莱恩和他的第一支集装箱船队“理想6号”的故事导入新课,并引用一个教授的话来启发学生:“储运行业也有一条铁律:货物储运量接近运输所能承受的极值,就能创造最大的价值,也就是我所说的集装箱效应。人生也莫不如是。做人就是要把自己潜在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才会拥有集装箱人生,得到沉甸甸的收获。”

教师的“身教”从某种程度上说更重于“言教”。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思想、言论、道德、品行可能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专业课堂绝不仅传授知识,教师举手投足都能显示出德行及品性,良好品行对学生的熏陶与“言传”相得益彰,是对学生最好的感召。

2.企业环境对接

简单说就是将物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机渗透到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使之与班级建设相融合,让学生以物流理论知识为依托、校企合作为平台、班级管理为实践起点,将企业需求与德育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将班级管理打上企业烙印,以此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拉近学生与社会要求的差距。笔者所在学校教学部的具体做法是:

(1)结合物流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提倡企业式班级管理,采用企业式组织结构模式构建班级管理体系,设立总经理和副经理与部门经理等头衔。

(2)将学生的实训基地设在企业办公楼内,学生入学第一年就将有在企业实训基地教室接受的学科教学。

(3)在教学中吸纳物流企业所奉行的一些先进理念,借助广播、报纸、文艺表演、宣传橱窗、黑板报和手抄报等各种手段及有关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宣传,在早锻的运动场上,学生喊出的“又好又快,不是又快又好”“效率、素养”等都是来源于企业理念。

(4)在笔者班级,物流现场管理教学的课后作业就是设计5S海报,并将学生优秀海报张贴于班级,作为班级管理的规范之一。

几种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结合所学专业学科知识,真切体验到企业文化和环境,理解企业对员工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的要求,并依此作为个人发展的目标。由于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管理的磨炼,学生进入企业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大大缩短了企业适应期,我们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成为了我们德育教育的一个特色及亮点。

3.学生自我探究

德育强调,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在传统教学中。过去,教学主体是教师,实行“填鸭式”教学法。今天,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的职责就是贵在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笔者学校倡导的行动导向法(包括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张贴版法等)就是以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互助意识、开放性思维、创新技能、领导组织才能、语言逻辑能力、发展人的个性等都有着突出的效果。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展示过程中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体会到其中德育价值。比如,笔者的公开课中,学生通过采访、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真正理解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含义和作用,他们懂得了激励是管理艺术的核心,明白了激励与尊重别人永远比蔑视和挑剔更可取,同时他们能将所学用于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去。

在广东职业教育论坛上,一位企业负责人谈道:“一个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如果技能不过关,对接岗位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如果职业素养不合格,对接岗位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中职学校要非常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段话对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社会,怎样成为合格的“物流人”,是我们面对的课题。每个物流专业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与技能外,都应该充分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处在充满企业文化,充满德育气息的环境中,让常规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融合起来,并渗透到物流学科教学每个角落中,真正将德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中职实行“活动德育”更有效.盐城教育论坛,2009,(08).

上一篇: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试论幼儿语言教育方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