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方法

时间:2022-10-09 02:37:56

浅谈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方法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里,你能体会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面对优秀的文化财富,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对于传统教学,我们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现将诗歌教学中的体会归纳如下:

一、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羁旅思乡,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苏轼“大江东去”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哪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工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学生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1.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储蓄上,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教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以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如教授《雨霖铃》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别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2.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诗歌以情感人,教学诗歌也应该以情入诗,渲染气氛,激感,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时,我们就要懂得求助于多媒体。

《诗经·氓》是一首弃妇的怨词,教学中播放一段教师抑扬顿挫、低婉哀伤的朗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无须过多分析,在主人公“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发展中,学生自然就能读懂诗中人物勤劳、温柔、坚强的形象,从而感受到女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诗歌是需要用心读的,利用录音,可弥补朗读的不足;诗歌是需要用心体会的,可借助图像增加感性认识;声像结合,更是相得益彰,学生将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

三、讲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高度创造性,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知人论世

当我们扫清文字障碍后,还要了解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章)》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社会背景,对鉴赏诗歌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许多感慨沧桑变化的诗篇,其代表作之一为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能写出这首诗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韦庄(836—910),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杜陵人,宰相韦见素的后代。而韦见素是一个认识到安禄山必反,一再进谏却始终未被采纳,并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人。韦庄还是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这样的家庭出身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胸怀大志,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公元880年春,韦庄在长安应试未第,亲眼目睹了当年冬天黄巢攻陷长安的过程,并于公元883年在洛阳写了著名的《秦妇吟》:“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就是韦庄所见到的战争给长安留下的创伤,听说金陵未见戎马,于是携家带口,流落江南,并写了一批金陵怀古诗,将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利用一些历史古迹作为载体表现出来,《台城》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诚如李白所说:“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金陵歌送别范宣》)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无情”二字,十里长堤上的杨柳丝毫不顾六朝政权的灭亡,依然抽条、吐绿、飘絮,显示着春天的美丽,确实是够无情的了。诗人恰恰是想通过柳之无情,希望人们去思考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历史是无情的,如果一个政权倒行逆施,只能遭到历史的遗弃和嘲弄。此诗好就好在诗人通过怀古,表达了对摇摇欲坠的晚唐政权的深沉忧虑,而且诗人的忧虑还充满了批判意识。可见,联系作者的作品、生平事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我们深入理解一首诗显然是大有帮助的。

2.以意逆志

当我们扫清文字障碍,做了知人论世的工作以后,就应当揣摩诗歌的主题思想了,也就是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何以意逆志呢?反复吟诵诗歌作品,是理解作品的好方法。朱熹说:“某旧时读《诗》,也只先看去许多注脚,少间便被惑乱。后来却将《诗》来讽诵,至四五十过,已渐渐得《诗》之意,却去看注释,便觉减了五分以上工夫。更从而讽诵四五十过,则胸中判然矣。”(《朱子语类》卷八)吟诵最好能达到会背的程度,程千帆在《治学小言》中指出:“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深透。”实际上,吟咏背诵的过程也就是对作品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正如龙榆生《词学十讲·论欣赏和创作》所说:“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算是通体的‘眼’,著此一句,而千种风情,万般惆怅,都隐现于字里行间,玲珑透彻,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这种境界,非得反复吟讽,心领神会,把每一个字分开来看,再把整体的结构综合起来看,着实用一番含咀工夫,是不容易理解的。吟诵还能充分体现诗的音乐美。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如表达技巧有衬托、渲染、虚实、怀古伤今、借景抒情等。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不能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上一篇:放飞想象笔下生花 下一篇:让心灵之花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