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超前消费现象探析

时间:2022-10-09 01:30:31

高校贫困生超前消费现象探析

[摘 要] 深入了解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状况和生活状况,对于培养贫困生科学的消费观、引导其正确理智地消费、满足贫困生的合理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分析了高校贫困生超前消费的现状和特点,深入研究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从培育消费观念、注重环境引导、加强心理支援、关注消费教育、鼓励助学活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贫困生 超前消费 消费行为

在我国高校全面实行并轨及扩招后,高校贫困生逐年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左右。贫困生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消费支出也正在逐年有所提高,“超前消费”现象也在悄然兴起。而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们也开始大胆而潇洒地体验着诸如电脑、手机、MP3、品牌服饰等超前消费品。通过研究高校贫困生超前消费观念、行为,有利于深入了解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状况和生活状况,从而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培养贫困生科学的消费观、引导其正确理智地消费、满足贫困生的合理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超前消费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很困难的学生。而“超前消费”最早由罗斯方提出,认为这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行为,即超过今天的收入能力将明天的收入提前到今天支出。针对大学生超前消费,指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了大学生当前的承受限度。从以上定义可知,贫困生与超前消费似乎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对立关系,两者之间绝对不能划等号。在通常理解下,贫困生应该属于校园中的特殊边缘群体,普遍认为他们经济拮据、生活清贫、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等现象,则消费基本上局限于生理需要、健康需要,根本谈不上购买手机、电脑、品牌等物品。但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中部分贫困生的确出现了体验超前消费现象。

1.非理性消费逐步增加。受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贫困生的消费倾向已逐步呈生存型消费向非理性消费发展趋势。据调查,在校贫困生消费支出的先后次序是伙食费、IT费、旅行费、恋爱消费、零食费、通讯费、服装费、交通费、上网费、考试及辅导班费、交际费和书籍费,可见除了基本消费以外,贫困生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着额外的消费,并且这些额外消费数量不小。有的贫困生在获得助学贷款或贫困补助后,就开始购买品牌服装,打扮得前卫时尚,更有甚者花大量钱用在玩乐、抽烟、赌博等不良爱好上。

2.手机、电脑成为贫困生的最大消费产品。据了解,学校40%以上的贫困生拥有手机,10%左右的拥有电脑和MP3等相对高档的消费品。由于信息时代,再加上通讯设备的普及化,贫困生拥有手机的已不再成为一件新鲜事,大部分贫困生都有着用手机与外界交流的必要。电脑的方便快捷、贮存量大等特点同样赢得贫困生的喜爱,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所以,贫困生都会把所获得的贷款和补助的大部分用来购买电脑或手机。

3.人情往来消费逐年攀升。由于人际交往、同学聚会、生日宴会等需要,大学生之间请客吃饭、相互送礼现象大有存在。有的男生为了讨好女朋友喜欢,需要经常请客吃饭、购买礼品,月支出直线上长,大大超出了原定的生活开支。

4.消费心理压力增大。大多数贫困生在通讯费、服装费等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受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的刺激,再加上贫困生家庭收入的不稳定,贫困生消费心理缺乏安全感,消费心理压力日渐增大。

5.强势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加。部分贫困生在申请到助学贷款后,再获得学校贫困生补助或勤工俭学机会,又凭着自身实力争取到奖学金;有的贫困生则是通过校外兼职、打工、做家教、贩卖小商品等机会,自己赚钱消费。这些贫困生往往都是通过自身努力逐渐成为贫困生中的强势,并且人数也不断增加。

二、贫困生超前消费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贫困生超前消费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贫困生超前消费的原因有着多种多样,主要在于消费观念、环境影响、心理因素、教育等方面。

1.消费观念上追求时尚和新潮。众所周知,消费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喜好,消费喜好又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同的消费观念使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消费偏好又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虽然在高校大部分贫困生遵守着勤俭节约的传统道德准则,但是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还有着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一面。而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成员,贫困生们同样也希望以时尚、新异、前卫的个人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和青春活力。

2.环境影响上充满了物质诱惑。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对贫困生的消费充满了直接的诱惑。由于市场的日益成熟,商品的琳琅满目,为贫困生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物质选择空间,主要表现在扩大了消费范围,增加了消费功能,拓展了消费空间,如手机使用增加了沟通的时效性,手机的多功能满足了时尚要求,网上购物开拓了购物空间。正因为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选择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贫困生消费行为非理性因素的增多。

3.心理因素方面出现多样性。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生活状况往往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而贫困生多数属于勤奋好学、成绩优良、自尊心强,可来到高校,看到其他学生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差距,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如果没有处理好心理平衡问题,那有的同学就会由此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攀比、虚荣、嫉妒等心理,不切实际地进行品牌包装、购买高档物品、人情消费,出现系列不合理消费支出。可喜的看到,有的贫困生并没有怨天尤人,积极地通过自身努力和艰辛劳动改善贫困状况,进而大胆潇洒地进行理性超前消费来弥补不足,从而拉近与城市生活的距离。

4.教育缺失。针对大学生如何正确消费、如何理财等方面的教育,目前高校中并未曾开设相关的“消费”课程,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教育大学生乃至特殊成员的贫困生如何正确消费,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提高贫困生消费的对策措施

1.培育消费观念。消费是需要引导。针对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和消费行为的特点,要加强消费观的培养,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促进贫困生健康、科学的消费;要强调理性、适度和文明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要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念。

2.注重环境引导。环境是个体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教育社会化。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鼓励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靠双手来换取劳动报酬,摆脱虚荣心理的困扰;改变对贫困生的陈旧看法,对其多点关爱、多点包容、多点理解、多点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建立与贫困生家庭和整个社会联系沟通的机制,关心贫困生的成长,努力营造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心理支援。开设心理讲座,加强情绪调节和健康人格教育,帮助贫困生更新健康消费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增加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健康人格、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加大经验交谈,由有相关经历的贫因生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分享快乐与共勉,重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贫困,回顾成长经历,重建成长目标。通过对贫困生的理解支持和疏导抚慰,帮助贫困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4.关注消费教育。要进行专门的消费教育和理财教育,可通过消费问题专题讲座、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消费常识》等课程,帮助贫困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能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鉴赏、使用,引导树立合理的消费方式,提高对不科学消费的抵制能力。

5.鼓励助学活动。鼓励贫困生自食其力,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走上自立、自强、自助的道路,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对于部分有能力的贫困生,应创造条件鼓励其创业。

参考文献:

[1]欧定余: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07,2(50)

[2]黄玲俐:贫困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特点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251)

[3]田风雪:大学生超前消费问题探析[J].教书育人,2006,11(16)

上一篇:广告媒体计划初探 下一篇:经贸英语的词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