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释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时间:2022-10-09 01:21:46

例释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摘要]实现过程与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设计问题情境;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提出问题,既丰富知识,又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

下面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为例谈谈在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知识目标为“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对该条标准可作如下解读:既要求掌握张謇办实业的历程,同时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分类、发展规律、发展特征的掌握还有过程与方法上的要求,即运用地图的探究过程、归纳规律的思维方法及说明影响的表述过程等。

途径一:引导学生阅读民族工业分布地图,归纳民族工业分布规律

关于民族工业的传统教学过程一般为:首先分析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按成因将民族工业分为三类,即民营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封建官办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再分析民族工业分布图,掌握民族工业的分布规律;最后展示民族工业行业分布柱状图来印证民族工业的分布规律。该教学方式虽然有逻辑、条理清楚,在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知识等优点,但更多的是教师在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讲得好并不能代表学生学得好。同时,还要补充大量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的知识,如民族工业的成因及其分类,而关键是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于民族工业的传统教学过程可进行如下改变:首先展示民族工业分布图并设置提问:①观察民族工业的行业比例分布图(图1),图中民族工业分为哪两类?它们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地逐渐增多还是减少?轻工业比例大还是重工业比例大?②阅读张謇办实业的故事(小字部分),看看一战期间与一战后张謇的企业发展情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再展示民族工业纵向发展图(图2),要求学生填写三个阶段的时间;在民族工业发展图中补画箭头,表示民族工业的方向;归纳民族工业的发展规律特征。这也是人教版教材设计和提倡的教学过程。

改造后的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侧重训练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途径二: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归纳总结历史规律

如为实现“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课程目标,可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探究。

情境一: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年少时到上海当学徒,白手起家。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使得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创办。

情境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荣氏兄弟经营的大部分企业未采取措施向内地迁移,损失惨重。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

根据以上两个情境,教师设问:(1)根据上面的材料,你认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道路有何特点?(2)你认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阻碍?

通过以上设问让学生探究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将“发展艰难曲折,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图1 图2

途径三:设计教学互动环节,侧重考查“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本课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历史辩论题:实业救国道路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然后组织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两组进行辩论。要求每个组的学生去搜寻自己的史实依据。教师最后根据两个组的辩论结果进行点评。如果你是当时的民族企业家,为实现救国梦想,你会怎么做?通过设计这样的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历史的主人,从而增强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

上一篇:创设多种情境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下一篇:3DS MAX建模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