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卫生人才资源的配置

时间:2022-10-09 01:09:23

军队卫生人才资源的配置

“十二五”是军队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为适应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全面提升现代保障能力及整体水平,本研究以某年某区域军队卫生人才建设相关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某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军队卫生人力资源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 资料和方法

1. 1 资料来源 某年某区域后方医院、疗养院编制情况汇总; 某年某区域师以下部队卫生专业技术干部和卫生士官队伍调研资料。

1. 2 方法 以现有资料、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将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相结合,对军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2 结 果

2. 1 总体分布不均衡 超缺编并存 中心医院以上医疗机构普遍超编,基层部队和艰苦岗位缺编。大医院超编现象较中、小医院明显。

2. 2 医院、疗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 “断层”现象逐步显现 一是职称结构倒置。某区域医院系统卫生技术干部呈现高职超,中、初职缺的倒“金字塔”现象。由于近年来中、初职人员分配少,引进难,流失多等原因,导致缺编缺口越来越大,人才结构出现“断层”。二是专业结构比例失调。调研结果显示,某区域中心医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护理、医技和药剂专业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尤其是护理专业人员缺编严重,对医护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三是人员成分结构复杂。随着编制员额的进一步缩减和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医院中聘用人员占比例越来越大,不利于严格正规管理[1 -2]。

2. 3 部队卫生机构技术水平不高 专业队伍不够稳定 部队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存在学历低、技术水平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加之收治对象单一,接触伤病种类少,临床锻炼机会少,导致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救治能力不高; 由于基层部队环境艰苦,业务发展受限,加上晋职困难,致使人才保留困难,流失率较高[3 -5]。

2. 4 卫生士官队伍体制编制不合理 培养层次较低一是编制数量不足。卫生士官在部队卫生机构中的工作负担越来越大,但编制数量却明显不足。二是培训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培训层次和水平较低。相对院校来说,卫生士官训练队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不强、训练条件差、训练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其次是培训专业设置不完善。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官兵健康需求的变化,卫生士官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目前我军仅开办了护理士官专业,尚未达不到卫生士官实际的岗位分工需求。再次是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目前尚未建立卫生士官晋级培训和进修学习等继续教育制度。

3 讨 论

3. 1 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

3. 1. 1 加大青年人才的补充和培养力度 一是每年分配到医院、疗养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应控制在合理比例,同时确保分配到部队的应届生在基层锻炼完成后能够及时调配到医院、疗养院工作。二是通过落实培养计划、加大资助和奖励力度等措施,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对达到任职标准的、有特殊专长和贡献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可破格使用,遏制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趋势[6 -7]。

3. 1. 2 加强对边远艰苦地区和军事医学人才支持力度 一是增加边远艰苦地区医院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编制比例,同时在特招入伍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引进人才的学历要求。二是安排后方医院高、中级技术人员参与边远艰苦地区医院轮岗工作。三是加大对军事医学学科人才的倾斜力度,从经费、人员配备上加大建设支持力度,作好军事医学人才储备。

3. 1. 3 制定军地不同身份人员管理办法 一是增加非现役文职人员编制员额,使现役军人与非现役文职人员编配合理。二是将聘用人员管理工作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合理制定聘用人员人才建设规划,规范人才引进、管理、奖惩等相关制度,吸引优秀地方卫生技术人才为我所用[2 -5]。

3. 1. 4 建立配置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梯队 一是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岗位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医、药、护、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培训。二是加强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职称晋升续任制,创造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建立合理的高、中、初级卫生人才梯队,推动人才队伍沿着规范化轨道健康发展。

3. 2 提高部队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

3. 2. 1 调整编制结构 着眼实际需求,培养部队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努力打造基层实用性人才队伍。适当增加部队卫生机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编制比例,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以稳定基层部队卫生人才队伍[8]。

3. 2. 2 改进管理模式 一是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在中心以上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后再进行二次分配,着力解决分配到部队毕业生的医疗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二是建立卫生部门和干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赋予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技术干部的晋升、调配、进修等方面的参与权和建议权,推进基层卫生技术干部的合理流动。三是强化双向交流,严格落实政策要求,规范卫生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加强后方医院对部队卫生机构的结对帮带力度[3,9]。

3. 2. 3 加强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是根据部队实际,科学设计任职培训的班次、内容和方法,使培训切合部队需要,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基层部队卫生人员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3. 2. 4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军队应重视发挥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对全科医学工作能力的培养。

3. 3 强化军医大学培养的地位与作用

3. 3. 1 适当扩大培养规模 以军医大学为主体的军队医学教育,为军事医学人才培养、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和智力支持。目前部队卫生机构还存在缺编问题,医疗保健机构虽然略有超编,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实际需要考虑,建议增加军医大学招生规模,满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2,4 -5]。

3. 3. 2 调整国防生培养任务 自 2003 年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以来,依托国民教育为军队培养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从地方医科院校接收的部分卫生技术干部在思想素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上与军队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而军医大学都是国内一流的医学院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和完善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因此,应充分利用军医大学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医学国防生培养任务部分调整由军医大学完成。

3. 3. 3 调整招生专业 可以参照国家社区医师的培养模式,开办面向基层部队集预防、医疗、急救、保健、康复、护理、计划生育、心理疏导等于一体的“全科军医”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以满足基层部队实际需要。

上一篇:高职市场营销三融合人才培育 下一篇:创建自然角培育幼儿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