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时间:2022-10-09 12:54:0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摘 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形式结合起来,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应当进一步创新网络文化育人形式,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掘节日文化的育人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30-04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创新视野下的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研究”(2012XAJ003)

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已经探索和形成了许多比较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例如,课堂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等。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另外,还有党校、文明修身、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育人形式。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样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外,从文化的视角,还可以不断探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形式结合起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网络文化育人形式

随着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日益普及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加快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信息网”和“红色网站”,但与其他各类网站的数目、质量、影响力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一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网络覆盖面。要让校园网络覆盖到每幢宿舍楼和教室,使学生能够便利地上网和享受校园网络信息服务,为网络德育创造良好的物质保障条件。二是要把网络资料库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开设“理论聚焦”、“理论文库”等栏目,汇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文献,转载理论文章和视频讲座,拓展资料库的信息储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理论的兴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引导和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三是要集中力量,整合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网站。要加强高校间BBS的链接,建立联合平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

2.探索网络育人新方式

互联网和手机上网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因此,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不断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方式。一是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在校园网上开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内容的栏目;在网上建立热点、焦点问题讨论专栏;澄清某些网站上不符合事实或是非不分的观点。二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需求,加大网络互动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在线交流、咨询服务等形式,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由上海市教委党委、市教委主办,由上海大学生在线技术和运营中心管理的上海地区大学生的互动社区型网站——易班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形式。还可以通过E-mail、QQ、MSN、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各种交互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从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三是把网上文娱作为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重要形式。针对当代大学生喜欢在网上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等特点,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制作“理论要点连连看”闯关游戏、法制教育DV动漫等,把娱乐元素植入学习教育之中,这样可以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枯燥说教情趣化,提高教育效果。2004年上海盛大公司制作的国内第一款教育网络游戏《学雷锋》,将雷锋的形象移植到网络游戏中,在青少年中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四是把在线咨询疏导作为排忧解难、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比如,有些高校开通了“校长信箱”、“心理热线”、“律师在线”、“网上谈心室”等相关栏目,既避免了面对面可能产生的尴尬,又起到了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网络管理机制

信息网络的发展,既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机遇,比如,丰富了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了文化传播速度,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同时也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比如,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网络安全遭受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网上道德失范现象等。因此,加强高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高校必须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科学管理机制,使网络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管理、链接网站中有害信息的检查控制等,提高对网络的监控力,控制信息源头,对上网的内容进行审查、规范,防止各类有害信息进入网络,对不良信息进行限制和“过滤”,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

二、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日益成为一种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的重要举措。这项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得到了全国各大院校学生普遍欢迎和赞誉。通过这一活动,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吸纳,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对青年学生塑造人格美、培养才能美、铸造行为美,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许多有形的艺术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好的视角,在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1]高雅艺术是指经过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所形成的优秀的、经典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它的范畴非常广,京剧、话剧、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油画等艺术形式都属于高雅艺术。这些高雅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不仅在艺术上有厚度,在美学上有浓度,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深度。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起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欣赏高雅艺术,人们一方面会被艺术作品里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里面的艺术情感所震撼,在感动之余也会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一丝不苟的艺术创作态度、成才之路上的曲折和艰辛、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等都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直观的震撼和洗礼。

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首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要给予支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促进高雅艺术的大众化。高校也可以聘请著名的艺术家、专业人士到大学校园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与传播,让广大学生近距离走近高雅艺术,感受大师的魅力。其次,要大力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让艺术教育走进高校,离不开广大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艺术作品。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的艺术水平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创作出富有教育意义的高雅艺术作品。正如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第三,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在育人实践中,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把更多的高雅艺术知识融入到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带动广大学生走近高雅艺术,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发掘节日文化的育人形式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着深刻的寓意。或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为了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本文重点阐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育人形式。

我国的节日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也有国庆节、教师节等当代节日,都分别有不同的意义,表达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中秋节也以家庭团圆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对孝道的重视;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就是纪念屈原,彰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这表现出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等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广大学生在节日文化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

1.节日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所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文化归属感的确定,光凭一些民族节日是不可能的,但连这些传统节日也没有,那就更谈不到了。”[2]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标志,它以特别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向心力。我们应该在保护传统节日、倡导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加强这种认同感。

(2)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撑,在诗人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可以看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牵挂,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刻,心中总是唤起了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刻感情和记忆。同时,无论是国外还是港澳台的华人华侨同胞,也都会心系祖国,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共度佳节,加强了祖国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达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功能。在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赛龙舟,实质上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延伸和表达,传递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3)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传统节日中的象征意义很明显,春节、中秋象征着合家团圆,清明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牛郎织女的“银河迢迢暗渡”揭示了古人的浪漫和不屈服的精神,等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排列就是一幅多姿的画卷,揭示了古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这些传统节日穿插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增添了生活乐趣,也是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的凸显。不论是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表达的都是古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春节新的生命力的萌发,清明对祖先的祭祀,也是对未来的希望,端午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七夕天与人的和谐,中秋对生活的积极乐观,重阳登高,传达的都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人生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节日文化育人的路径

(1)学校可以开设有关节日文化的相关课程 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课程中穿插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起源和民间传说故事,并重点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真正了解节日的历史演变和风俗习惯。这样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也使传统节日的宣传更为活泼生动。也可通过讨论课,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抒发自己在传统节日里的体会和心得,进而调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2)开展关于传统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或是让学生参加节庆纪念活动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故事背景和传奇,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学校可以结合节日纪念活动,积极开展有关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祖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熏陶。也可让学生参加实际活动,比如,中秋时品月饼,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等,完善和发挥清明、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节庆作用。又如,可以利用庆祝国庆节,举办红歌比赛、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活动。

(3)创新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 除了在相关传统节日里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的方式,还可以对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增强趣味性。比如,开展以传统节日内涵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学生们可以自行排练相关小品、相声、话剧、情景剧、歌舞,丰富活动的表达方式;重读经典,加深学生自身对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的领会;开展传统节日艺术品展示,比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古代剪纸、民间刺绣等所展示的,节日文化内容,具有更加艺术化、形象化的育人作用。

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合力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纽带作用及其所具有的价值认同感、内容丰富性、形式生动性等特点,使其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因而,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形式,并形成文化育人合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程相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专业课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课相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一些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的配合与互动。当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的配合与互动不是说一定将两者拉上关系,强拉硬拽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气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说来,就是要针对具体专业的学生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该专业的词语,联系相关专业的内容,进行相关专业的案例分析等。通过这种方式的配合和互动,可以使学生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拉近了关系,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资源和独特的学科感染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育资源。因而,要加强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配合和互动。一是要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互配合。二是要吸收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和理论说服力。三是在教材建设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高校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的共同性、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相通性等方面;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目的、性质与功能、学科归属与内容要求等方面的不同。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德育范畴,而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属于智育范畴,二者各有侧重,不能相互替代。要根据我国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思路,使之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种课程体系各具特色,形成合理的互动机制。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既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相关内容纳入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素质课)的讲座课堂,也可将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素质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程环节。在课程内容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通识教育课的相关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其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通识教育课中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可以保证通识教育课的正确方向;等等。这样既可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深度结合,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配合与互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能量作用,坚持正确导向,引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比如,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美丽的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发挥好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德育功能,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各种目标性强、有针对性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50.

[2] 刘魁立.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将推动国家认同[N].新京报,2005-04-03.

上一篇: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五个基本原... 下一篇: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