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汇通的“微硬”故事

时间:2022-10-09 11:52:37

南方汇通的“微硬”故事

所有的猜测从南方汇通(000920)股价的六个涨停开始。自2004年1月8日始,南方汇通在六个交易日里连拉六个涨停板,强悍之风令人瞠目结舌。一家地处贵阳、刚刚因为董事长意外身亡而受到媒体关注的上市公司,究竟有何种利好消息推动,令其股价如此疯狂?

插柳成荫

南方汇通1999年上市,公司原主业为铁路机车的修理及配件生产、棕纤维弹性材料制作等业务。随着近年业绩下滑,公司开始转型,向高科技产业做了不少投资,其中有一项投资是和美国磁源公司(Riospring lnc.),成立南方汇通微硬盘公司――正是这家公司惹得市场猜测四起。

南方汇通微硬盘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注册资本1.66亿元,南方汇通以自有资金投入8143万元,占微硬盘公司49%股权,而美国磁源公司以自有微硬盘生产及开发技术入股,占25%的股权。

微硬盘公司董事长朱宝麒是促成双方合作的关键人物。资料显示,朱宝麒,台湾人,台湾大学数学系毕业,一直从业于电脑行业,辗转台湾、香港、美国等地。两年前他代表美国磁源公司在北京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认识了贵州省前任有关领导,最后促成了中、美合作在贵阳都拉营设厂。媒体报道均称,磁源公司掌握着世界上顶尖的微硬盘技术。

1英寸微型硬盘的技术属于尖端技术领域,其精细程度介于次微米与纳米之间,是IT产品不可缺少的存储部件,可用于数码相机、MP3音乐播放机、手机等。南方汇通微硬盘公司的产品主要是1英寸微硬盘,存储容量2.2G。目前世界上从事1英寸微硬盘的除了南方汇通,只有日立存储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Technologies),后者是不久前日立公司斥资27亿美元收购IBM的硬盘业务后,同自己的硬盘业务整合创建的公司。如果南方汇通真能掌握微硬盘的核心技术,也就意味着贵阳即将诞生一家堪与世界级企业比肩的高科技公司。

南方汇通前董事长惠金根曾在项目上马时透过媒体介绍,全球微硬盘市场约为400亿美元,南方汇通要拿到20%的市场。不过可惜的是,2003年12月,惠金根因为车祸去世。南方汇通微硬盘公司董事长对微硬盘的计划也是雄心勃勃,曾经在2003年对外表示,“我们所有计划都是以三年为规划的,例如以产量来说,我们这条线明年要做600万台,后年要做1000万台。产品的规格,一年大概会有一个半到两个的技术提升。”尽管现在来看,他的计划离实际相差太远,但是自信心可见一斑。《新财经》记者曾经赴贵阳采访朱宝麒,对方以工作太忙为由婉拒采访。

朱宝麒给贵阳带来了两个微硬盘项目,一个是和南方汇通合作的1英寸微硬盘,另外一个是1.8英寸微硬盘项目。2003年8月,磁源公司和茅台集团、山东兖矿集团等以同样的方式合资成立贵州世华微硬盘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1.8英寸微硬盘。

微硬盘利润知多少

当南方汇通的六个涨停出现后,市场人声鼎沸,有人认为其2004年业绩将超过2元,股价也将超过100元,更有人将其与台湾的台积电相比,后者曾经在一年时间里股价上涨5倍;也有人对此疑虑重重,认为不过是另外一个银广夏翻版。

南方汇通微硬盘2003年亏损600万元的业绩引起了更激烈的争论。

据《新财经》记者调查了解,南方汇通微硬盘项目不是人们臆测的“银广夏”,但也决不是有些人鼓吹的台积电,需要谨慎的倒是有人借此题材大肆炒作。

出于创汇以及市场实际消费能力考虑,目前南方汇通微硬盘主要销往海外市场,海外销售商为台湾上市公司百徽公司。据《新财经》记者了解,南方汇通微硬盘共销售20多万片,其中净出口2737万美元,国内销售额为5000多万元。公司从2003年8月开始实现量产,虽然这样的销售业绩和预计中相差较大,但是对于一家新公司而言,也在情理之中。

记者专门前往公司实地调研。该公司位于贵阳市郊都拉营,离市区约半小时车程。从外观来看是一家毫不起眼的公司,厂房占地面积也不大――不过,对于生产1英寸微硬盘的公司而言,厂房面积不是关键。公司的接待人员带记者在厂区参观,并未让记者进入厂房,解释是因为公司生产微硬盘的厂房是10级超净厂房,不便进入。据记者得知,春节之后,许多投资机构派人前往公司调研参观,也未能进入厂房。

据厂方介绍,南方汇通微硬盘产品在性能上通过很多国际认证,比如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技术认证及欧盟的CE认证。

但是,这一切并不表明该公司2004年每股收益会达到2元。据了解,目前公司微硬盘的生产能力达到30万片/月,如果以2004年销售300万片(以产销率83%计),单价100美元计算(微硬盘产品的价格处于不断下降当中),2004年南方汇通微硬盘的销售收入为30000万美元,上市公司南方汇通对微硬盘公司拥有49%股权,获得销售收入为1.4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14亿元。

据《新财经》记者了解,微硬盘产品的毛利率为26.97%,净利润率约10%。以此估计,南方汇通2004年会从微硬盘公司并入1.2142亿元净利润。以南方汇通2.11亿股的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在0.58元左右,如果其他业务2004年能够保持去年0.29元的业绩,2004年南方汇通业绩将在0.9元左右。按照公司的项目立项规划,2005年要做1000万片微硬盘。但由于其产能扩大还存在一些制约,以及微硬盘价格的不断下跌,2005年业绩能够增长多少现在很难看清。

说不透的发展空间

以上分析的假设前提是南方汇通产销顺利,事实上,南方汇通微硬盘还面临不少实际困难。

首先是产能扩大的问题。在项目规划中,计划2003年达到60万片/月,实际产能与此有很大出入。据《新财经》记者了解,南方汇通微硬盘的实际产能同计划有缺口很大原因在于原料供应不足。南方汇通微硬盘所需关键材料及部件主要从日本进口,其中包括微动力马达、磁头、光电材料、芯片等等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由于微硬盘对这些原料在规格和一些技术参数上有专门的要求,提供原材料的厂家必须针对要求专门制作,所以,原材料的产量不高。对原材料厂家来说,要满足南方汇通微硬盘迅速扩大产能的要求,必须对原材料实行批量供应,也就是对此专门设立生产线。这对厂家而言意味着高成本和高风险,因为厂家始终对南方汇通微硬盘的实际制造能力心存疑虑,对于微硬盘的市场前景有多美好也看不清楚。所以也就不敢冒风险去投巨资改造生产线,这样也就直接制约了南方汇通微硬盘的产能提高。

其次,对于上市公司南方汇通而言,虽然以49%的股权任微硬盘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是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实际控制人均在美国公司磁源公司手中,自己只是担当一个加工厂或者风险投资者的角色,一旦双方的合作发生变故,上市公司也就失去了这个项目。贵州科技厅高新处的一位人士告诉《新财经》记者,由于南方汇通微硬盘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为了防止将来有什么变故,中方正在加紧培养自己的研发力量。这种担心也从反面说明了将来发生变故的可能。

很多证券公司相关研究人员也对记者表示,因为国内从事微硬盘的上市公司仅此一家,所以对这个行业研究不透,市场空间肯定是有的,但究竟有多大,能持续多久,却很难说清楚,因为IT行业的硬件产品升级换代实在太快。和目前数码相机普遍几百兆容量的闪存卡相比,南方汇通微硬盘2.2G乃至4.4G的容量的确很具吸引力,但是如果用于拍摄录像,这样的容量还是不够:同时其价格也显得过高,南方汇通微硬盘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为100多美元,在国内推出时,价格为人民币2200多元,即使现在下降到1700元,也还是令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南方汇通微硬盘2003年国内销售额为5000多万元,以2000元单价计算,2003年微硬盘在国内共销售25000片左右。

2004年1月份,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对贵州组建国家863微硬盘研发中心的报告作了批复,同意贵州省建立该研发中心,要求该中心加强微硬盘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以推动我国微硬盘产业链的形成。记者就此询问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的李健司长,请他谈谈对于微硬盘行业的看法,李健表示不好发表评论,并建议记者也不要拿这个问题去询问高新司的其他官员。

记者还就该问题请教南方汇通的董秘高锡忠。高锡忠显得非常为难,他告诉记者,现在各方对此都十分谨慎,深交所也要求不得随便对此做业绩预测,“甚至对于微硬盘公司负责人发表的一些看法,深交所也要求我们上市公司予以澄清”。

由于南方汇通微硬盘项目从去年8月开始实现量产,至今不过半年多时间,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所以,现在对其下任何断言都不太客观,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警惕的倒是防止机构借此题材过度炒作股价。

在南方汇通这一波涨潮中,海通证券和南方汇通的微妙关系引发市场人士的猜疑。

2003年6月南方汇通以10:3配股,配股资金投资于棕纤维材料生产线技改项目、6条片式电感器生产线、1条叠层陶瓷片式电感器生产线以及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募集资金2.2亿元并没有投向微硬盘项目。由于投资者对募集资金投向并不看好,加之配股价过高,导致此次配股参与者寥寥,而海通证券作为配股主承销商,不得不被迫吃进1 535万股。

有意思的是,在南方汇通微硬盘项目已经开始实现量产之后,海通证券面对如此利好,却开始对南方汇通减仓。南方汇通公告显示, 截至2003年9月15日交易结束,海通证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系统减持南方汇通流通股股份343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46%。本次减持后,海通证券仍持有南方汇通流通股股份10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7%。2004年1月8日,南方汇通开始六个涨停,在营业部成交量排行榜上,海通证券营业部六天均榜上有名。同微硬盘的未来空间一样,海通证券在这次南方汇通股价上扬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难让人看透。

上一篇:长江股份脱胎换“钢骨” 下一篇:鸡禽升天,中牧得道